第104章 满清遗老(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1912年5月,清帝退位后的第三个月,郑孝胥以「大清遗臣」身份蛰居上海,开启了遗老生涯。

此时的上海租界成为前清官僚、文人的避居之地。

郑孝胥自从处理完北京的产业后,以及被醇亲王载沣招致王府询问有关实业创办事宜,向醇亲王载沣留了在上海租住的地址。

自知在上海租房,不是长久之计。

此时郑孝胥便拿着变卖北京产业所得银钱,打算在上海的房产重新整装一番,不再租房居住。

这几日正在搬家,海藏楼已修整完毕。

郑孝胥在法租界南洋路自建的「海藏楼」内,以诗书自遣,暗中维系着与复辟势力的联系,其活动呈现出复杂的文化与政治交织的特征。

郑孝胥寓居的这座三层洋楼是他1908年购置的产业,内藏大量古籍、碑帖及书画藏品。

他在此接待访客时,仍沿用清代礼仪,和访客对话常涉及对民国政局的臧否。

郑孝胥与沈曾植、朱祖谋等遗老保持密切往来,流露对复辟的期待。

从前郑孝胥的经济主要依赖清朝旧俸及投资收益。

他在广西任边防督办时积累的资产,加上上海日辉织呢厂等实业的分红,维持着宽裕的生活。

5月间,他频繁出入福州路的笺扇庄,为富商题写匾额,如为「同泰祥」绸缎庄所书对联「同气连枝承世泽,泰阶平允颂尧天」,每幅润笔费达二十银元。

此外,他通过商务印书馆出版《海藏楼诗集》,版税收入亦为重要财源。

郑孝胥作为「同光体」诗派领袖,5月间主持了三次诗社活动。

5月4日,他与陈三立、李瑞清等在愚园雅集,以「落花」为题唱和,其诗「劫后春痕半有无,东风吹泪上蘼芜」,暗喻清室倾覆之痛。

书法方面,他为交通银行题写的匾额此时已悬于外滩总行,每字润金高达一千银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