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满清遗老(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隐居上海期间,郑孝胥虽未直接参与宗社党,但通过帝师陈宝琛保持书信往来。

5月3日,他收到溥仪(凌霄)的密函,内附「毓庆宫行走」的虚衔委任状。

此后,他多次与日本驻沪总领事有吉明会晤,主张在日本支持下建立清室复辟政权。这些活动均通过租界内的日本浪人传递信息。

郑孝胥拒绝使用民国纪年,5月间所有往来书信仍署「宣统四年」。

他联合沈曾植、梁鼎芬等发起「存古学社」,以「保存国粹,抵制西化」为宗旨,反对教育部废止读经的政策。

尽管以遗老自居,郑孝胥仍与张謇等立宪派人士保持联系。

答应5月12日参加张謇在张园举办的「实业救国讨论会」,提出「以工立国,以商富国」的主张。

此举旨在借助立宪派的经济实力,为未来复辟积累资源。

郑孝胥深谙外交之道,5月间接待了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法国汉学家伯希和等外宾。试图争取西方对清室复辟的同情。

郑孝胥一方面批判西方文化,另一方面,他又依赖租界的庇护,通过《字林西报》等英文媒体发表反民国言论。

这种矛盾在其书法中亦有体现,5月创作的《行书苏轼诗卷》,笔力雄健却暗含颓唐,被沙孟海评为「精悍处见孤臣孽子之心」。

作为前清高官与文化名流,郑孝胥在遗老群体中扮演着精神领袖的角色。

1912年5月的上海,郑孝胥的遗老生活是晚清士大夫在时代剧变中的缩影。

他以诗书雅集维系文化认同,借租界空间开展政治博弈,在传统与现代、忠君与变革的夹缝中寻找生存之道。

其活动既展现了遗老群体的文化坚守,也暴露了他们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奈与困境。

这种复杂性,恰是理解清末民初知识分子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