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产业发展2(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1912年5月3日·戌时三刻(20:45)·上海电报总局
暮色给上海电报总局的红砖尖顶镀上一层暗金时,第三台莫尔斯电报机的铜铃突然急促作响。
黄铜支架的煤油灯在木质报务台上投下晃动的光圈,莫尔斯电码机的纸带正随着“滴答”声匀速吐出。
值班员陈阿福的指尖在纸带上快速游走,红笔在“沪字第47号”电文末尾画下重点符号——这是今晚第二十封加急电报。
他推了推滑到鼻尖的铜框眼镜,对着译电簿核对地址:“苏州河老宅·荣氏收”。
发报地址栏盖着“醇亲王”的火漆印,电文内容却简短易懂:“确定时间银行汇款”。
隔壁机台突然传来密集的电码声,实习生小李对着纸带皱眉:“陈师傅,这封地址是霞飞路127号,收报人只写了个‘郑孝胥’字样,但落款也是“醇亲王”。”
陈阿福的笔尖猛地顿住——“醇亲王载沣”,前清摄政王的名号在辛亥革命后已鲜少听闻,而霞飞路127号正是法租界内前清遗老聚居的宅邸区。
陈阿福起身接过纸带,看见电文译出后只剩半句:“邀君至内务府任职”。
末尾的“内务府”三字让他后颈发紧,连忙用手仔细擦去译稿边缘的毛边,重新誊抄在专用笺纸上。
暮色给上海电报总局的红砖尖顶镀上一层暗金时,第三台莫尔斯电报机的铜铃突然急促作响。
报务室的挂钟敲响九下,陈阿福将两封电报装入牛皮信封,用火漆封缄时特意在荣氏那封的封口盖了“加急”钢印。
“小李,明早卯时三刻前必须送到。荣家那封走苏州河快船,霞飞路的信件”。
陈阿福压低声音,“让老周骑英国自行车送,别经过麦兰捕房。”
窗外飘来黄浦江的汽笛声,电报机仍在不断吐出纸带,像一条永不疲倦的钢铁长蛇,将这个新旧交织的时代里,商业的算计与政治的暗流,都编织进细密的电码波纹里。
1912年5月4日·卯时初(5:30)·上海街头
送报员老周的自行车铃划破晨雾,车把上挂着的两个信封在颠簸中相互碰撞。
转身蹬车驶向法租界,霞飞路的梧桐叶在风中沙沙作响,127号门前的石狮子还沾着夜露。
老周按响铜铃,开门的是个穿长衫的中年人,那人接过信封时袖口露出半截暗纹马褂,那是前清封建官老爷的制式。
他不敢多留,调转车头时听见身后传来信封撕裂的轻响,晨风中仿佛飘来一句含混的“摄政王爷”,混着街角面包房的黄油香,消散在渐亮的天光里。
老周加急送完了,上海租界霞飞路的电报。随即便骑车离开,前往苏州河码头,乘船渡河。
上岸后走了不久,老周先拐进苏州河石库门弄堂,青石板路上的露水打湿了布鞋,荣家老宅的铜环门扣在晨光中泛着冷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