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九章:藏兵于兵(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爹,怎么了?”沈云霆疑惑问。

如今双方斥候还在交锋,双方的士兵也都有变动,怎么父亲突然要放弃城池优势主动出击。

沈老爷子脸色很不好道:“立刻出兵,若是敌人同样出兵,你立刻返回。”

“若是敌人立刻扯掉旗帜离开,你让斥候传信回来,带兵全速前往凉州支援,快去!”

“是。”沈云霆接到军令,没有丝毫犹豫,带上五千骑兵,直奔回茴城外驻扎的营地。

同时沈老爷子又让人传信给幽州,让幽州方面也去试探敌方兵力。

特别是......

春风拂过伊州城外的麦田,金黄的穗浪翻涌如海。李延宗站在田埂上,脚边是一架新制的水车模型,由讲武堂工科弟子与回纥匠人合力打造,靠风力驱动,可日灌三顷旱地。几个孩童围在一旁叽叽喳喳,争着要试手转动那木齿轮。

“先生,这玩意儿真能自己浇水?”一个满脸泥点的小男孩仰头问,手里攥着半块干馍。

李延宗笑着点头:“不信?你推它转一圈试试。”

孩子鼓起腮帮用力一推,吱呀声响中,叶片缓缓转动,细流顺着竹管汩汩而出,洒在干裂的土地上。围观的老农们发出惊叹,张五郎拄着拐杖上前蹲下,抓起一把湿土揉了揉,眼眶竟有些发红:“三十年没见过这么匀实的浇法……以前全靠渠口争水,年年打官司,死了好几条命。”

“现在不必了。”李延宗轻声道,“只要肯学,人人都能用上新法子。不是靠谁恩赐,而是靠大家一起琢磨出来的活路。”

远处传来马蹄声,一骑飞驰而至。来者是洛阳民议厅派来的信使,身披尘土,额角带伤。他滚鞍跪地,双手呈上一封火漆封缄的急报:“靖远郡王!议事会遭围攻,苏菲娅医师被扣押,百姓已断粮七日,请速援!”

李延宗接过信,指尖微颤。他知道这一天终究来了。

洛阳新政推行五年,民议厅掌财政初审、工程立项、官吏考评三权,早已触痛旧族根基。崔氏虽表面归顺,暗中却联合十余家门阀,在京畿囤积粮秣,操纵市价,并收买泼皮无赖,煽动无知流民冲击议事机构,诬称“奸党乱政,夺我饭碗”。

此次围困洛阳民议厅已逾十日,主事阿史那云被困其中,仅靠城中商贾秘密接济维持。更令人震惊的是,兵部竟以“防民变”为由,调走驻军,任其自生自灭。

李延宗当即召集伊州百姓大会。不到两个时辰,三百辆牛车整装待发,装载粮食、药材、律令文书与工匠工具。盲眼说书人赫连山坐于高台,手持铜铃,当众宣读《安西共治盟约》全文,每念一句,台下万人齐应:“同耕同议,同罪同罚!”

夜半启程,车队穿行秦岭古道。山路崎岖,风雨交加,车轮深陷泥沼,众人冒雨推车前行。波斯女医苏菲娅之徒提灯巡诊,为冻伤者敷药;老农张五郎教年轻人辨识野菜充饥;巴特尔带领织匠队拆帐篷改雨布,护住文书不被浸湿。

第七日黎明,终见洛阳城楼。

然而眼前景象令所有人窒息??朱雀门前广场上,黑压压聚集数千流民,手持棍棒石块,正疯狂冲击议事厅大门。屋顶已被掀开一角,浓烟滚滚。守卫的民兵仅百余人,死死抵住门扉,已有数人倒地血泊之中。

城墙上,一面绣着“清君侧”三字的破旗迎风招展。一名身穿锦袍的中年男子立于箭垛之后,正是崔景文之弟崔景和,如今挂着“义民总领”名号,实则操控暴乱。

李延宗跳下车驾,未着甲胄,未携兵器,只执一根竹杖,缓步向前。

“让开!”有暴徒认出他,怒吼着投来石块。

一块碎石擦过额头,鲜血顺颊滑落。他却不避不让,继续前行,声音低沉却穿透喧嚣:“你们说议事厅夺了你们的饭碗?那我问你们??去年冬荒,是谁开仓放粮?前月瘟疫,是谁设棚施药?伊州修渠,又是谁免了劳役税?”

无人作答,只有粗重喘息。

他抹去血迹,从怀中取出一本薄册:“这是洛阳近三年民生账目。每一笔支出,皆公示七日,接受质询。你们可以骂我李延宗是外姓王,但谁能告诉我,这三年里,洛阳百姓人均多分了几斗粮?孩子入学多了几人?冤狱平反几件?”

一名老妇颤巍巍走出人群,手里捧着一张泛黄的纸:“我家孙子去年考进新政学院,免学费,还发冬衣……他说,那是您定的规矩。”

“对!”另一人喊道,“我家田契也是议事厅重订的!再没人敢强占我的地!”

骚动渐起。有人开始质疑:“咱们是不是被人骗了?”

崔景和见势不妙,厉声喝令:“弓箭手准备!射杀逆贼李延宗,赏金百两!”

话音未落,忽听城外号角长鸣。尘烟滚滚中,一支骑兵疾驰而来,旌旗猎猎,上书“讲武堂西域联军”六字。为首者乃吐蕃归国官吏赤桑扬顿,身后竟是南诏王子、回纥千户、粟特商会首领等数十位外国使节与学子。

“我们听闻中原有难,特率义兵来援!”赤桑扬顿跃马高呼,“李公曾教我们:权力属于人民,不容私夺!今日我等愿以性命护此信念!”

百姓哗然。他们从未想过,那些胡服异语的外邦人,竟会为一座汉人城池拔剑而战。

内外夹击之下,暴乱迅速瓦解。崔景和欲逃,被阿史那云亲自擒获。审讯当日,他在大堂上嚎啕:“我兄长说得没错!你们这套制度,根本容不下世家!我们百年根基,岂能让泥腿子评头论足!”

李延宗坐在堂下,静静听着。良久起身,走到囚笼前:“崔大人,你说得对,我们的确不容你们继续垄断权力。但我们给了你们另一条路??参加考试,凭才学任职;接受监督,依法施政。可你们选择了谎言、暴力与背叛。”

他转身面向满堂百姓:“今天这场火,烧出了两个真相。第一,有些人宁可毁掉整个屋子,也不愿让别人也有一盏灯。第二,只要人心尚明,哪怕最黑暗的夜里,也会有人举火相迎。”

一个月后,朝廷彻查“洛阳之乱”,牵出幕后黑手三十七人,皆为六部高官及门阀首脑。皇帝震怒,连下三诏:废除门第荐举制,全面推行科举实践科;设立中央监察院直隶衙门,由百姓抽签组成“百人评议团”,监督司法复核;凡参与叛乱者,家族三代不得入仕。

与此同时,李延宗宣布辞去一切官职,回归伊州清漪书院。

送行那日,长安万人空巷。不只是百姓,更有各国使节列道相送。吐蕃使者献上金佛一尊,泣曰:“我国清泉运动已成,百万农奴得释,皆念李公之教。”南诏王子递上竹简:“我国仿设民议庭,首案即罢免贪相。”就连远在大食的留学生也托商队送来一幅星图,附言:“吾师所授‘民意如天象,可观不可违’,今我国学者争相传诵。”

李延宗一一谢过,唯独未收金佛。

“我不拜神明,只信人心。”他对使臣说,“若有一天你们的百姓不再需要李公,那才是真正的成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