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八章:事出反常必有妖(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柳元度语塞。

李延宗继续道:“若怕诬告,就不许申诉,那等于让强梁者永远横行。真正的公正,不在禁止控诉,而在建立复核机制。每一份民评状纸,皆由三人小组独立查证,结果公示七日,接受异议。十年来,安西累计受理民评案件三千六百一十二件,误判率不足百分之一。而中原御史弹劾官员,十年积压未结案者逾两千,错放率几近十成!”

满殿哗然。

皇帝李昭猛然拍案:“够了!朕已决意允吐蕃子弟入学。不仅如此,自明年起,凡归附属国,皆可派五名平民子弟赴长安就读讲武堂附属‘新政学院’,免学费、供食宿,学成归国者,朝廷还将资助推行改革试点!”

此言一出,犹如惊雷炸响。

崔景文当场跪倒:“陛下!此举无异于倾我华夏精粹资养外邦,恐百年之后,反成肘腋之患!”

“那就让我们做好一百年的准备。”李延宗平静说道,“文明从不因封闭而昌盛,恰因传播而永恒。当年匈奴强盛时,谁料今日子孙尽为编户?突厥称霸草原时,可曾想到他们的后代会在长安考科举、当县令?若我们真心相信这套制度是对的,那就该有勇气让它经受世界的检验。”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每一位大臣的脸庞:

“你们害怕他们学会?我不怕。我只怕他们学不会。因为那意味着我们自己也没真正搞懂??什么才是治世的根本。”

夜深人静,李延宗独坐书房。窗外月色如练,映在案头一张地图之上:从长安出发,红线蜿蜒西去,贯穿河西、安西、碎叶,直至波斯边境。每一段路旁都标注着讲武堂分院的位置,共计十七处。

门轻响,阿史那云捧着一份文书进来:“先生,这是吐蕃使团私下递交的密约草案。表面上请求通商办学,实则要求我朝承认其对南诏的宗主权,并默许其吞并党项诸部。”

李延宗览毕,冷笑一声:“果然。他们是想借我们的威望完成扩张,再用学到的新政巩固统治,最终成为第二个大唐。”

“那我们揭穿他们?”

“不。”李延宗提笔在纸上画了一个圈,“我们要让他们自己走进这个局。答应他们所有条件??但附加一条:凡在我朝学习的新政官员,回国后必须公开财政账目、设立民议机构、实行科举选才,否则断绝一切援助与外交关系。”

阿史那云恍然大悟:“这样一来,即便他们想行专制,也会被自己培养出来的新人推翻!”

“正是。”李延宗眼中闪过锐光,“制度一旦种下,就像野草,风吹不尽,春风吹又生。我们可以给他们技术、给他们方法、甚至给他们军队编制手册……但只要我们坚持一点:权力必须受到监督,百姓必须拥有话语权??那么无论他们嘴上喊得多响,只要动手做事,就不得不走向开明。”

数月后,第一批外国学子踏入讲武堂。不仅有吐蕃贵族,还有回纥可汗之女、南诏王子、粟特城邦使者、甚至远自大食来的留学生。他们在课堂上争论“税负公平”,在模拟议事会上为“道路修建经费”吵得面红耳赤,在实验田里亲手测量亩产。

而与此同时,李延宗推动的“全国政务透明工程”全面铺开。各州县衙门外竖立巨幅公示板,每月张贴税收明细、支出用途、官员考评。百姓可用特制铜牌投递意见,称为“言路牌”。一年之内,共收集有效建议四万三千余条,采纳率达六成。

最令人震动的,是一桩牵涉皇亲国戚的大案。

?王李慎(皇帝堂兄)被终南村村民联名举报,指其私占民田三百顷,逼死抗租农户。监察院调查属实,证据确凿。朝中顿时风云骤起,数十官员联名为?王求情,称“宗室体面不可损”。

李延宗当廷奏请:“法不分贵贱,方显公信。若因身份而宽宥,则新政尽毁。”

皇帝沉默良久,终下旨:削爵为民,田产归还百姓,涉案官吏一律斩首。

圣旨传出当日,长安街头万人跪拜,哭声震天。

一位白发老妪捧着一碗清水跪在李府门前:“李公,这是我们全村凑的茶钱,请您喝一口。您让我们活成了人。”

李延宗跪地接碗,一饮而尽。

他知道,这一刻,比任何封赏都重。

五年过去。

十三道皆设“新政学院”,百余城建“民议广场”,科举新增“实践科”,寒门子弟占比超六成。连昔日最顽固的河东崔氏,也不得不送子弟参加考试,学习如何应对民意质询。

而更深远的变化悄然发生:

-安西十州不再称“羁縻之地”,百姓自请纳户籍、缴赋税,愿为大唐真民;

-丝绸之路重焕生机,商队络绎不绝,各国使节争相来朝,只为求一部《安西治理录》;

-吐蕃国内,受训归来的年轻官吏发起“清泉运动”,要求废除农奴制,引发内斗,赞普被迫妥协;

-回纥可汗主动遣使,请求派遣监察使入驻其庭帐,监督税收分配。

一日,皇帝召李延宗入宫,取出一幅画卷徐徐展开。

画中是万里江山,长城蜿蜒,江河奔流。但在边境线上,不再是一道森严壁垒,而是无数条交错的道路,人群往来如织,旗帜飘扬,上有汉字,亦有胡文。

“朕命画师绘此图,题名《天下一家图》。”皇帝轻声道,“叔父一生所行,不在扩土开疆,而在拆心之墙。朕常思,若王烈将军泉下有知,当含笑矣。”

李延宗久久无言,唯见眼角微湿。

暮年归隐伊州那日,他再次走过清漪书院的长廊。学生们列队相送,每人手持一支蜡烛。夜色降临,灯火连成星河。

一个小女孩跑上前,递给他一块陶片,上面歪歪扭扭刻着几个字:“我也要当讲武堂的学生。”

李延宗蹲下身,握住她的手:“你会的。而且将来,会有更多像你一样的孩子,不必装傻,不必忍辱,生下来就能在一个讲理的地方长大。”

风起,烛光摇曳。

他抬头望向星空,仿佛看见王烈与赫连清漪并肩而立,微笑不语。

碑林深处,新碑又添一行,由稚童执笔,墨迹未干:

>“我长大了,也要点亮一盏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