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六百三十一章 顾正臣的鸿门宴(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江南商贾李德昌,原为清廷官员,因不满清廷暴政,毅然辞官,投身辽东新政。他在苏州设立“辽东商会”,联合江南各地商人,推动自由贸易,抵制清廷苛税。

“辽东之治,非靠刀兵,而是靠制度。制度若好,百姓自安;制度若坏,百姓自乱。”李德昌在一次商会上慷慨陈词。

辽东的影响力,如春雨润物,悄然渗透中原。百姓不再只知“反清复明”,而是开始思考如何建立一个真正为民的政权。

林承泽在辽东主持“国民议会”,首次向全国发出《告中原书》:

“中原父老,辽东之志,非为一姓之江山,而是为万民之福祉。我们不争正统,只争民心。若中原百姓愿求变,辽东愿倾囊相助。愿中原之地,亦能如辽东,百姓识字、安居、有田可耕、有书可读、有医可治、有法可依。”

此书一出,中原震动。清廷震怒,下令封锁辽东书籍,严禁传播辽东新政思想,却已无法阻止民心所向。

十年过去,清廷已如风中残烛,各地起义不断,而辽东却以和平方式,逐步赢得中原民心。

林承泽再次登上沈昭墓前,望着远方的中原大地,轻声道:“沈公,中原的孩子,终将能安心读书,自由奔跑。”

风起,桃树轻摇,仿佛沈昭在天之灵,正微笑着点头。

辽东的春天,终于来了。

辽东的风,依旧凛冽,却掩不住春日的暖意。沈昭墓前的桃树,年年花开如雪,仿佛诉说着那位“沈父”未曾说完的话。

林承泽站在墓碑前,望着那行字??“这里躺着一个普通人,他曾经努力让世界变得更好一点。”他轻叹一声,道:“沈公,中原局势,已如您所料。清廷虽名义上统一天下,实则民心尽失。江南士绅起义不断,四川百姓宁死不降,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血流成河。而辽东,已成乱世中的净土。”

赵文渊站在他身旁,目光如炬,沉声道:“清廷屡次遣使招降,皆被我们严词拒绝。他们不甘心,必有动作。”

林承泽点头:“清廷若来攻,辽东军民必奋起抵抗。但沈公遗训中曾言:‘我们不争正统,只争民心。谁能让百姓吃饱穿暖,谁才是真正的主人。’若以武力统一中原,虽胜亦败。唯有以制度取代暴力,以文化取代征服,方能真正实现沈公之志。”

赵文渊沉吟片刻,道:“可中原百姓,依旧困苦。江南士绅虽有志复明,却无统一纲领;四川义军虽抗清不屈,却军纪败坏;闽粤商贾虽富庶,却只求自保。若无人引导,恐难成气候。”

林承泽目光坚定:“那就由我们来引导。”

于是,辽东开始派遣“宣教使”南下。他们或为学者,或为商人,或为医者,皆受过良好教育,精通各地语言风俗。他们深入江南、四川、两广、湖广等地,开设义学,教授识字、算术、地理、农技,传播辽东新政理念。

江南士绅之中,有位名叫沈仲文的举人,原本一心复明,却在一次偶然机会中听闻辽东新政,深受震撼。他亲赴辽东,见林承泽、赵文渊,与他们彻夜长谈,最终决定回江南推行辽东新政。

“沈公虽未称帝,却以民为本。我等若真欲救民于水火,何不效法辽东?”沈仲文在江南设立“明德学堂”,教授百姓识字、算术、农技,传播辽东新政思想。

与此同时,四川义军首领张世杰亦受辽东影响,开始改革军纪,设立学堂,教化百姓。他不再以“反清复明”为口号,而是提出“以民为本,以教化为先”。

中原各地,逐渐兴起一股“辽东风潮”。百姓识字率提高,民智开启,纷纷自发组织“自治会”,要求清廷改革赋税、废除苛政。

清廷惊恐万分,下令镇压。然而,辽东早已在暗中援助各地志士,提供书籍、资金、人才,甚至派遣技术人员协助江南发展纺织、冶铁、造船等产业。

江南商贾李德昌,原为清廷官员,因不满清廷暴政,毅然辞官,投身辽东新政。他在苏州设立“辽东商会”,联合江南各地商人,推动自由贸易,抵制清廷苛税。

“辽东之治,非靠刀兵,而是靠制度。制度若好,百姓自安;制度若坏,百姓自乱。”李德昌在一次商会上慷慨陈词。

辽东的影响力,如春雨润物,悄然渗透中原。百姓不再只知“反清复明”,而是开始思考如何建立一个真正为民的政权。

林承泽在辽东主持“国民议会”,首次向全国发出《告中原书》:

“中原父老,辽东之志,非为一姓之江山,而是为万民之福祉。我们不争正统,只争民心。若中原百姓愿求变,辽东愿倾囊相助。愿中原之地,亦能如辽东,百姓识字、安居、有田可耕、有书可读、有医可治、有法可依。”

此书一出,中原震动。清廷震怒,下令封锁辽东书籍,严禁传播辽东新政思想,却已无法阻止民心所向。

十年过去,清廷已如风中残烛,各地起义不断,而辽东却以和平方式,逐步赢得中原民心。

林承泽再次登上沈昭墓前,望着远方的中原大地,轻声道:“沈公,中原的孩子,终将能安心读书,自由奔跑。”

风起,桃树轻摇,仿佛沈昭在天之灵,正微笑着点头。

辽东的春天,终于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