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六百三十一章 顾正臣的鸿门宴(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梁国公府。

蓝玉捏着一份请帖,眉头紧锁,看向蓝昭明:“你确定是萧成送来的?”

蓝昭明重重点头:“不会有错,人还在府外。”

蓝玉难以理解,顾正臣会给自己下请帖。

两个人很不对付,这是众所周知的事,他这个时候让自己赴宴,是想干嘛?

蓝昭明担忧,轻声道:“他会不会想要用阿尔塔娜的事,拿捏老爷?”

蓝玉踱步,摇头道:“这种事皇帝已经压了下来,他捅出来又如何?再说了,他即便是拿捏我,那也应该换个时候吧。眼下我与......

辽东的春天总是来得迟缓,但今年的花开得格外艳。沈昭墓前,一株他生前亲手种下的桃树已然亭亭如盖,粉白的花瓣随风飘落,落在前来祭拜的百姓肩头。林承泽一身青衫,手持竹杖,缓步登上山巅。十年过去,他的鬓发已白,但眼神依旧清亮,一如当年那个在沈昭帐中执笔起草《华夏宪章》的青年。

他站在墓碑前,轻声道:“沈公,辽东已如您所愿,百姓安居,学堂林立,军纪严明,商路畅通。只是中原依旧困苦,百姓流离,清廷虽统一天下,却无一地真正安定。我们该如何?”

山风拂面,仿佛回应他的,是沈昭墓前那株桃树的轻响。林承泽闭上眼,心中浮现出沈昭临终前那句遗言:“唯一遗憾……是没有亲眼看见中原的孩子也能像辽东的孩子一样,安心读书,自由奔跑。”

“是啊,中原的孩子……”林承泽喃喃道。

山下,辽东城内,百姓熙熙攘攘,商贾云集。学堂中传来朗朗书声,工坊里机声轰鸣,码头上,各国商船络绎不绝。赵文渊正于军营中巡视,身着戎装,精神矍铄,虽年过七旬,却依旧不减当年之勇。

“将军,林大人请您速回议事厅。”一名亲兵急匆匆赶来。

赵文渊眉头微皱,问道:“可是中原有变?”

亲兵点头:“清廷派使臣前来,要求辽东归顺,否则将发兵讨伐。”

赵文渊冷笑一声:“清廷?他们连江南都压不住,还想来讨伐辽东?”

亲兵低声提醒:“可林大人说,若不回应,恐激化矛盾,百姓将再遭战乱。”

赵文渊沉吟片刻,点头道:“走,回城。”

议事厅内,林承泽已召集众臣,气氛凝重。清廷使臣坐在客位,神情倨傲,见赵文渊进来,冷笑道:“辽东不过一隅之地,竟敢抗拒天命?我大清已一统天下,尔等若识时务,当速速归顺,以免兵戎相见。”

林承泽不怒反笑:“阁下口口声声‘一统天下’,可江南百姓仍在起义,四川百姓仍在逃亡,扬州、嘉定的血迹尚未干涸。请问,这便是你们的‘天下’?”

使臣脸色一变,正欲反驳,赵文渊却冷冷开口:“沈公曾言,我们不争正统,只争民心。辽东百姓安居乐业,中原百姓却流离失所。你说我们抗拒天命,可这‘天命’,又为何不得民心?”

使臣语塞,怒道:“你们若不归顺,必遭大军围剿!”

赵文渊冷笑:“辽东军十万,皆为志愿从军之士,识字、懂算、通地理,军纪严明,战力精锐。你们若来,便请自便。”

使臣拂袖而去,林承泽却面色凝重:“此番使臣回去,清廷必有动作。我们虽不惧战,但若开战,百姓又要遭殃。”

赵文渊点头:“沈公临终前,曾嘱咐我们以和平统一中原。如今清廷腐朽,民心思变,我们何不以文代武,以理服人?”

林承泽眼中一亮:“你是说……派人南下,联络中原志士,以辽东新政为范,引导各地百姓自立?”

赵文渊点头:“正是。辽东虽远,但人心相通。我们可派遣使者,潜入中原,联络江南士绅、川中义军、闽粤商贾,传播辽东新政之理念,教化百姓,使其自知当求变,而非依赖外力。”

林承泽沉思片刻,缓缓点头:“此策可行。若中原百姓皆知辽东之治,皆识沈公之志,或许无需一兵一卒,便可令清廷土崩瓦解。”

于是,辽东开始秘密派遣“宣教使”南下。他们或为学者,或为商人,或为医者,皆受过良好教育,精通各地语言风俗。他们深入江南、四川、两广、湖广等地,开设义学,教授识字、算术、地理、农技,传播辽东新政理念。

江南士绅之中,有位名叫沈仲文的举人,原本一心复明,却在一次偶然机会中听闻辽东新政,深受震撼。他亲赴辽东,见林承泽、赵文渊,与他们彻夜长谈,最终决定回江南推行辽东新政。

“沈公虽未称帝,却以民为本。我等若真欲救民于水火,何不效法辽东?”沈仲文在江南设立“明德学堂”,教授百姓识字、算术、农技,传播辽东新政思想。

与此同时,四川义军首领张世杰亦受辽东影响,开始改革军纪,设立学堂,教化百姓。他不再以“反清复明”为口号,而是提出“以民为本,以教化为先”。

中原各地,逐渐兴起一股“辽东风潮”。百姓识字率提高,民智开启,纷纷自发组织“自治会”,要求清廷改革赋税、废除苛政。

清廷惊恐万分,下令镇压。然而,辽东早已在暗中援助各地志士,提供书籍、资金、人才,甚至派遣技术人员协助江南发展纺织、冶铁、造船等产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