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六百二十九章 大伯爵与小知县(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周延儒厉声阻止:“不可!辽东乃边防重地,岂容轻动?且你新遭弹劾,岂能执掌大军?”

沈昭冷笑:“若等你们选出‘合适人选’,恐怕贼军已渡黄河,直逼京师!我问一句??是怕我带兵南下,还是怕无人可用?”

崇祯沉默良久,终挥手道:“准你暂领‘平寇大元帅’之职,调辽东精兵两万南征。但须留家眷于京师,待凯旋后方可团聚。”

沈昭心中一凛,这是要扣为人质。

但他毫不犹豫,跪地接令:“臣,遵旨!”

离京之前,他写下三封密信,分别送往辽东、开城、库伦。信中只一句话:“若我三年不归,北盟自行运作,屯田不停,练兵不止,昭武炮继续试制,新一代战舰图纸已藏于学堂地窖,待时机成熟,便可下水。”

随后,他率领两万辽东军南下。这支军队不同于明军他部??士兵皆识字,基层设政委宣讲“为何而战”,军中配有医队、工兵、斥候营,火铳配备率达六成,更有三十门昭武炮随行。

沿途所见,触目惊心。村庄化为焦土,尸骨堆积如山,妇女被掠卖为奴,孩童沦为乞丐。地方官不但不赈灾,反而加税催粮,逼得百姓揭竿而起。

沈昭下令:每克一城,先开仓放粮,再捕贪官,审后公开处决。百姓闻讯,奔走相告:“沈将军来了!活菩萨来了!”

仅半年,他连克十余城,击败李自成主力于潼关之外,迫其退入商洛山中;又以火炮轰破张献忠营寨,收复武昌。

中原渐定,民心归附。百姓称其军为“沈家军”,称其令为“天令”,甚至有人私建生祠供奉。

然而,京师再度恐慌。

周延儒密奏:“沈昭所到之处,百姓只知有沈将军,不知有天子。其军令如臂使指,政教合一,俨然国中之国。若纵其坐大,恐成曹操之患!”

崇祯犹豫再三,终下密诏:令沈昭班师回京,所有俘虏、缴获悉数移交兵部,不得擅自处置。

沈昭接到圣旨那夜,独自坐在帐中,提笔写了一道奏疏:

“臣自束发受书,即知忠义二字。穿越而来,非为富贵,只为不让这片土地沉沦。十年守辽东,两年平中原,未曾私取一钱,未曾枉杀一人。然臣愈尽力,朝廷愈疑;臣愈清廉,小人愈恨。今中原初定,流民未安,饥荒未解,若骤然撤军,必再起祸乱。故臣斗胆抗旨,暂留中原,设‘安抚司’,推行新政:轻徭薄赋,丈量土地,惩治豪强,兴修水利,重建书院。待民生安定,再携众将还朝,请陛下治臣欺君之罪。”

写毕,他将奏疏封好,命亲兵快马送京,随即宣布:“自今日起,沈家军不进一尺,不退一步,只为百姓守一方安宁!”

消息传开,天下震动。读书人赞其“虽违君命,实守大义”;百姓焚香祷告,祈求天佑沈公;连李自成也在山中叹息:“吾举义旗,只为活命;彼持兵戈,却为万民。真英雄也!”

一年后,沈昭在襄阳建立“新政试验区”,试行土地改革,按人口均田,废除佃租,鼓励农耕。又设“工匠坊”、“商行会”,发展手工业与贸易。短短两年,荆襄之地重现汉唐盛景,商旅云集,稻麦盈野。

与此同时,辽东传来好消息:新一代铁甲战舰“镇远号”成功试航,装备十二门昭武炮,可在渤海巡逻威慑倭寇;北盟联军击退沙俄东扩势力,斩其使节,立碑于外兴安岭,宣告此地为中国疆土。

而紫禁城中,崇祯日益憔悴。内忧外患交织,财政枯竭,官员逃亡,宫女太监皆减膳度日。他每每夜读《辽东纪略》,看到沈昭焚稿拒爵那一段,总会掩卷长叹:“朕负此人多矣……”

崇祯十七年春,李自成再起,百万大军东出武关,直扑京师。周延儒仓促组织京营迎战,未及交锋,全军溃散。

危急时刻,崇祯连发七道金牌,召沈昭勤王。

沈昭正在襄阳主持春耕典礼,接到急报,仰天长叹:“终究还是走到这一步。”

他当即集结五万大军,昼夜兼程北上。途中发布檄文:“奉天讨逆,护国卫民!凡沿途官吏阻挠军行者,视为附逆,格杀勿论!”

可惜,终究晚了一步。

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自缢煤山,大明亡。

沈昭率军抵达居庸关时,只见城头飘扬着闯字大旗,宫中火光冲天。

他翻身下马,面向京城方向跪地痛哭:“臣来迟了……陛下,臣未能护您周全……”

三军将士齐声恸哭,声震山谷。

良久,赵文渊上前劝道:“沈公,国虽亡,民未死。辽东尚在,北盟犹存,朝鲜、蒙古皆愿追随。不如退守山海关,拥立宗室,重整旗鼓!”

沈昭缓缓起身,抹去泪水,目光坚定如铁:“不。我曾发誓,要做那盏灯,照亮山河。既然大明已亡,那就由我来扛起这份责任??不是为了称王称帝,而是为了让百姓不再流离失所!”

他当众焚毁明朝军旗,取出一面全新战旗:黑底金边,中央绣着一只展翅雄鹰,下方书写四个大字??**华夏复兴**。

“从今日起,我军不再是明军,而是华夏义师!我们的使命,不是效忠某姓帝王,而是守护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无论汉、蒙、女真、朝鲜、回部,皆为同胞,皆享平等!”

全军肃立,齐声高呼:“华夏复兴!华夏复兴!”

随后,沈昭分兵三路:一路由赵文渊率领,北守辽东,巩固后方;一路由林承泽统领,西进山西,牵制李自成主力;他自己亲率中军,东出山海关,联合朝鲜水师,封锁渤海,切断各方势力海上联系。

同时,他在辽东发布《华夏宪章》:废除科举八股,设立国民议会;推行义务教育,男女皆可入学;实行土地公有,禁止兼并;设立法院,司法独立;倡导科技兴国,奖励发明创造。

十年之后,一个全新的政权在北疆崛起。它不称帝,不立宫,不建陵,却拥有最强大的军队、最先进的火器、最繁荣的经济和最自由的思想。

而沈昭,始终住在辽东城外一间简陋木屋中,每日巡城、讲课、审案、练兵。百姓依旧称他为“沈父”,但他常说:“我不是父亲,只是个不愿看着孩子挨饿的路人。”

直到八十岁那年冬天,他病卧床榻,气息微弱。林承泽握着他枯瘦的手,问:“这一生,可有遗憾?”

沈昭望着窗外飘落的雪花,轻声说:“唯一遗憾……是没有亲眼看见中原的孩子也能像辽东的孩子一样,安心读书,自由奔跑。”

话音落下,呼吸停止。

风雪弥漫,全城素缟。朝鲜国王亲赴吊唁,蒙古诸部首领千里奔丧,数十万百姓沿街跪送灵柩。

他的遗体被安葬在辽东最高山巅,墓碑无名,唯刻一行字:

**这里躺着一个普通人,他曾经努力让世界变得更好一点。**

多年后,一位西方传教士来到辽东,听说了沈昭的事迹,感慨道:“此人若生于欧罗巴,必为华盛顿、拿破仑一般人物。”

旁边学子摇头笑道:“不,他比他们伟大。因为他从未想要成为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