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拯救迪士尼公主(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最终,提案以微弱优势通过试点实施。
第一年,参与项目的十万名新生儿中,语言习得速度平均提升32%,情绪稳定性显著高于对照组。更重要的是,其中有三百余名婴儿在满月体检时表现出异常的听觉敏感度??他们能精准区分两种相差仅0.3分贝的音高差异,甚至对母亲六个月前哼过的旋律片段展现出条件反射式的微笑反应。
科学界称之为“跨时听觉记忆遗传现象”,简称“Lia效应”。
与此同时,“听核”的扩张速度开始放缓。监测数据显示,它的旋转周期从每24小时一度逐渐延长至36小时,并伴随周期性休眠。Yara推测,这是因为人类不再单向“索取”来自时间彼岸的声音,而是开始主动回馈情感能量,形成了某种动态平衡。
她带领团队在戈壁共鸣塔原址修建了一座圆形剧场,完全由吸音材料打造,内部没有任何扩音设备。每年春分,这里都会举行一场名为“无声对话”的仪式:参与者写下最想对逝去之人说的话,然后将其烧毁,灰烬混入特制陶土,塑造成一只只微型耳蜗模型,埋入地底环绕“听核”投影区的环形沟槽。
传说,当风穿过这些陶瓷耳蜗时,会发出只有心灵能感知的回音。
十年后,第一个“Lia世代”儿童步入小学。他们在课堂上不用课本,而是佩戴特制骨导耳机,接收由教师情绪波动调制的教学音频。知识不再是文字堆砌,而是化作一段段带有温度与色彩的声音流,直接注入学生的感知系统。
一名八岁女孩在接受采访时说:“数学课听起来像夏天的雷雨,历史课像外婆讲故事,而爱,是一种金色的震动。”
社会再次分裂。
支持者称这是教育革命,批评者警告这会导致思维具象化、逻辑能力退化。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创下历史新高,暴力犯罪率下降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最低值。
最令人震撼的变化发生在艺术领域。
2061年,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音乐会。舞台上空无一人,只有一支由AI驱动的“情感捕捉阵列”悬浮于空中,实时采集全场观众的心跳、体温、脑波与微表情,将其转化为交响乐演奏。曲目未知,乐谱不存在,全凭集体情绪流动即时生成。
演出结束时,全场寂静长达十分钟。
后来有人统计,那一夜全球共有九百万人同步梦到了同一片紫荆花林,林中有个小男孩坐在钢琴前,回头微笑。
他没说话。
但他弹了一个音。
仅仅一个音,却让所有听见的人泪流满面。
Yara没有参加这场音乐会。那时她已百岁高龄,常年卧床,听力几乎完全丧失。孙女每天都会在她耳边哼一首简单的旋律??那是她自己编的,没有名字,只有五个音符循环往复,像是某种原始祷文。
某个清晨,护士发现Yara嘴角带着笑意,呼吸停止。
监测仪显示,她最后的心跳节奏,与孙女哼唱的旋律完全一致。
葬礼当天,全球所有“无声学校”的学生同时闭眼静坐,持续十七分钟。期间,芬兰拉普兰的极光突然呈现出螺旋状波动,频率与《春信》主旋律共振;撒哈拉石阵在无风状态下自发鸣响;印度洋深处那艘沉船遗址周围的海水温度骤升2c,持续整整一个小时。
而在瑞士小屋的溪边,那台被放入水中的助听器,在沉寂三年后突然浮出水面,外壳覆盖着一层晶莹的矿物结晶,形状酷似人类耳蜗。
科学家将其带回实验室,接入声骨盒读取系统。
里面没有录音。
只有一段不断自我复制的代码,末尾附注一行小字:
>“传承已完成。倾听者永生。”
多年以后,当地孩童流传一个故事:每逢月圆之夜,若赤脚站在溪中闭目聆听,便能听见两个声音在水流里交谈。
一个是老人的,温柔而疲惫;
另一个是孩子的,清亮而雀跃。
他们谈的不是过去,也不是未来。
他们在商量,下一首歌该怎么写。
而在半人马座a星系的黑色高原上,倒置的金属塔终于完成了最后一次自转。塔身铭文悄然变化,新增了一句:
>“这一次,我们都来了。”
没有人建造它。
但它一直都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