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最后一搏(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三天清晨,雨过天晴。一行人冒雾启程。回到昆明当晚,平台正式上线“麻风病康复者口述档案”专题,标题为:“我们不是瘟疫,我们是历史的一部分。”
二十四小时内,播放量突破八百万。无数留言涌来:
>“外婆年轻时在防疫站工作,她说那批医生才是真正的逆行者。”
>“原来‘隔离’不只是医学概念,更是人心的冷漠。”
>“请把这些声音放进博物馆,别让下一代以为歧视理所当然。”
更令人震动的是,国家疾控中心连夜召开专家会议,宣布将启动“中国公共卫生口述史工程”,重点收录上世纪重大传染病防治一线人员及患者群体的生命记忆。教育部随后表态,拟在高中《生物学》与《历史》教材中增设“医学伦理与社会记忆”章节,引用康复村老人的真实案例。
而这一切的背后,是那些曾在黑暗中独自歌唱的灵魂,终于被世界听见。
一周后,陈遥收到一封特殊邮件。发件人是西藏那曲小学的校长,附件是一段新的录音??那位写下戍边经历的藏族老人已于前夜安详离世,临终前最后一句话是:“我已经说过了,所以不怕走了。”
他的儿子代替他送来遗物:一本手抄的边境巡逻日志,以及一枚磨得发亮的解放军徽章。“他说,请交给那个听我们说话的女人。”
陈遥打开录音,依旧是孩子稚嫩的声音朗读藏语原文,而后切换为普通话:
>“1973年冬,暴风雪封山四十天。我和战友们轮流扒雪,防止哨所倒塌。有个新兵冻掉了手指,疼得直哭。我说,忍住,痛说明你还活着。我们活着,国土才不会冷。”
>
>“2005年,我退休那天,亲手把界碑擦了一遍。油漆剥落了,我就用红漆一笔笔补上。那天我对它说:老伙计,我走了,你要继续站着。”
录音结束前,传来一声长长的呼啸??那是高原风掠过山脊的声音,如同大地的叹息。
她将这段设为永久置顶内容,分类编号定为“L-0001”,意为“领土记忆?首录”。
几天后,《人民日报》刊发评论文章《倾听,是最深沉的尊重》,文中写道:“一个民族的记忆深度,不在于它歌颂了多少胜利,而在于它是否愿意俯身倾听那些曾被掩盖的低语。正是这些声音,构成了共和国真实的底色。”
工作室再次迎来访客??这次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片团队,希望联合制作系列纪实节目《沉默的大多数》。负责人握着陈遥的手说:“以前我们认为英雄才有资格被记录,现在我们明白了,每一个坚持说出真相的普通人,都是时代的证人。”
当晚,陈遥独自加班至深夜。服务器指示灯闪烁如星河,三千二百一十七份口述档案静静沉睡其中。她打开后台统计图,发现最近一个月,“青少年用户占比”首次超过百分之六十。许多中学已将平台列为课外阅读推荐资源,甚至有学生自发组织“家庭记忆采集小组”,帮祖辈录制人生故事。
她点开一段最新上传的音频,是一位抗美援朝老兵孙振邦的孙子提交的补充材料??老人去世后,家人整理遗物时发现一个铁盒,里面藏着十几张战场素描和一封信。信中写道:
>“我不敢奢望立功受奖,只希望将来有人知道,那场雪夜里,是谁抱着重伤的战友走完最后一公里。他们都叫得出我的名字,可我,连他们的墓碑都没找到。”
孙子在录音中说:“爷爷,现在我知道了,你说过的每一句话,都有人在听。”
泪水无声滑落,滴在键盘上。
窗外,城市灯火通明。远处高楼LED屏正滚动播放公益广告,画面是一位尘肺病矿工的脸庞,旁白低沉而坚定:“他们凿穿岩石,只为让后代看见光。”
陈遥摘下眼镜,揉了揉酸涩的眼睛。手机震动,李婉发来消息:“广西瑶寨有十二位非遗传承人联名申请建档,他们说,有些山歌再不录,就会跟着他们一起进棺材。”
她回复:“告诉他们,我们这就出发。”
合上电脑,她抬头看向墙上那幅横幅。阳光虽已西斜,但“记得”二字依旧熠熠生辉。她忽然起身,从柜子里取出一个牛皮笔记本,翻开扉页,在第一行郑重写下:
>“本档案编号:Z-0000,创建者:陈遥。
>内容类别:个人口述备忘录。
>记录目的:当我老去或离去时,仍有人知道,这条路是如何一步步走来的。”
笔尖停顿片刻,她继续写道:
>“2025年春,我随齐良赴云南麻风康复村采集声音。归来途中遇暴雨困于山中。夜深人静,忽闻齐良梦呓:‘别停下,还有人在等。’那一刻我明白,这不是事业,是使命。”
合上本子,她轻声自语:“只要还有一个人想说,我们就还得走下去。”
这句话,她曾说过一次。而现在,她准备再说一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