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最后一搏(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齐良的“对抗路”玩法还没有实施,就被节目组给叫停了。
“齐良老师,咱们节目的主题要尽可能正能量一些,您还是按照主线剧情走吧。”跟拍pd委婉的道。
“OKOK,没问题,我就这么一说。”
...
飞机缓缓降落于昆明长水国际机场,跑道两侧的红土地在晨光中泛着铁锈般的色泽。陈遥解开安全带,耳机里的歌声还未停歇,那句“可我心敞亮”在她胸腔里久久回荡。齐良合上笔记本电脑,屏幕上还停留着云南麻风病康复村的卫星地图??一个藏在哀牢山深处、被密林环抱的小点,像被时间遗忘的句末标点。
“信号还是弱。”他低声说,手机仅有一格微弱的4G,“估计进村后就得靠离线模式了。”
陈遥点头,将设备箱重新检查一遍:三套便携录音系统、两台备用电源、防潮密封袋里装着定制降噪耳麦,还有从甘肃带回来的一小包枸杞??她答应过王建国的老婆,要把这些声音传得更远,也要把这份心意带到下一个需要被听见的地方。
接机的是当地卫健委派出的向导,一位三十出头的女医生杨瑾,白大褂外披着冲锋衣,眼神清亮却带着长期熬夜的疲惫。“村子不通公路,最后五公里得徒步。那边条件……比你们想象的还要封闭。”她说这话时语气平静,仿佛早已习惯用克制来包裹沉重。
越野车沿着盘山道颠簸前行,窗外是陡峭的峡谷与缭绕云雾。午后两点,他们在一处护林站换乘摩托车,由两名村民引路深入丛林。泥泞小径蜿蜒向上,藤蔓垂落如垂泪的帘幕。途中,一名向导忽然停下,指着远处山坡上一块斑驳石碑:“那是老隔离区入口,八十年代前,进去的人就再没出来过。”
陈遥望着那块几乎被苔藓吞噬的碑文,隐约辨出“防疫禁地”四个字。
傍晚六点,他们终于抵达康复村。二十几间低矮砖房围成半圆,屋顶铺着防水布,院墙用竹篱简单围起。几位老人坐在门前晒太阳,脸上残留着疾病留下的疤痕,手指蜷缩变形,但目光依旧温和。一位拄拐杖的老妇人颤巍巍迎上来,用方言说了句什么,杨瑾翻译道:“她说,‘我们等这一天,等了四十年’。”
当晚,临时录音点设在村卫生室。一张旧桌子充当操作台,隔音帘是村民们连夜拆了自家窗帘缝制的蓝布。第一位讲述者叫“阿?”,七十六岁,十九岁时因确诊麻风被送入此地,丈夫当场烧毁她的衣物和照片,对外宣称她已病逝。
她坐在麦克风前,声音轻得像风吹落叶:“我没死。我在山上活了五十七年。每年清明,我都对着北方磕三个头,因为我妈葬在那里。可没人告诉我坟在哪,我只能朝天拜。”
她顿了顿,抬手摸了摸左脸凹陷的皮肤:“有人说我们是瘟疫,碰一下就会传染。可你看,我给村里接生过十八个孩子,哪个染上了?我们不是病毒,是被吓怕了的人忘了怎么靠近彼此。”
第二位是“岩坎”,原名刀永明,曾是县中学教师。发病后被迫退职,妻离子散。“我教了一辈子语文,最后一课讲的是《岳阳楼记》。我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学生问我:老师,那你为什么不能回家?”他苦笑,“我答不上来。后来我才懂,社会可以给你治病,却不一定肯给你尊严。”
他掏出一本破旧教案本,里面夹着一封未曾寄出的信,收件人是他唯一的女儿。“她今年该有四十岁了。我不知道她在哪,做什么,有没有恨我这个消失的父亲。但我每天都在写日记,假装她在读。今天这封写着:‘爸爸很好,天暖了,院子里的山茶开了。’”
陈遥听着,指尖微微发抖。她想起那个在甘肃鞠躬离去的少年,也想起了自己父亲??一位基层医生,三十年如一日奔波在偏远乡镇,临终前只留下一句话:“别让病人觉得,他们是世界的累赘。”
第三位进来的是位盲人老人,名叫“歌佬”。他在病重失明前自学吉他,几十年来为同伴弹唱民谣。“我没文化,词都是自己编的。有一首叫《门不开》,唱的是新来的年轻人哭着要出去,守门的干部说‘为了大家安全,你得留下’。”
他轻轻拨动琴弦,哼起那段旋律:
>“门不开啊门不开,
>我不是恶鬼我不害,
>我只想回家看娘亲一眼,
>她坟头草可有人栽?”
歌声落下,屋里一片寂静。连发电机的嗡鸣都显得突兀。
那一夜,又有四位老人前来录音。其中一人录制到一半突然咳血,被紧急送往临时病房。陈遥守在外间,听见里面传来断续的呼吸声和一句呢喃:“求你们……把我刚才说的话留下来……我不想死后变成空白。”
第二天清晨,天空放晴。阳光穿过树叶缝隙洒在录音室外的空地上,形成斑驳光影。孩子们来了??这是村里唯一还在运行的教学点,六个学生,最大十二岁,最小六岁。他们听说“城里来的阿姨会把故事变成永远的声音”,一个个排着队,要用童声朗读祖辈的经历。
一个小女孩站在麦克风前,捧着一页纸,念得认真而缓慢:“爷爷说,当年政府派医生来治我们,有个女大夫天天帮我们换药,手从来不抖。我们都叫她‘菩萨姐姐’。后来她调走了,再也没有人来看我们……直到今天。”
她抬起头,问陈遥:“阿姨,你说她能听到吗?”
陈遥蹲下身,握住她的小手:“只要我们记得,她就能听见。”
当天下午,全部二十三份录音完成采集。最后一段来自最年长的村民,九十四岁的“石翁”。他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第一批主动进入康复村的医护人员助手,见证了整整七代患者的生死。
“那时候没有防护服,我们就穿普通衣服进去送饭、清污、抬尸体。很多人说我傻,可我觉得,总得有人做这件事。”他喘着气,每说几个字就要停顿,“现在政策好了,麻风不再隔离,可那些年受苦的人,名字都被抹掉了。档案馆查不到,新闻里提都不提。好像这一切从来没发生过。”
他握紧陈遥的手:“姑娘,谢谢你来。我不是怕死,我是怕被人当成从未存在过的影子。”
离开那天,全村老少站在村口相送。没有人说话,只是默默地看着他们。一个老太太悄悄塞给齐良一瓶自制的蜂蜜:“山上野花酿的,甜得很,喝了嗓子不哑,讲故事才有力气。”
返程途中,山路更加难行。暴雨突至,引发局部塌方,他们被困在护林站两天。期间,陈遥完成了所有音频的初步标注,并启动AI语音修复程序,尝试还原部分因病损声带导致录音模糊的内容。当系统成功合成一段清晰叙述时,她盯着屏幕良久,最终命名为《被隔离的春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