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八章 跟着小姨夫真长见识!【求(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那就让他们封!”鄢懋卿怒目圆睁,“当年嘉靖帝以为我是幽灵,现在我要让他知道,我不是一个人,是一群人!是一代接一代不肯低头的匠人!你可以查封一个作坊,但你封不住思想;你可以杀死一个鄢懋卿,但杀不尽千万个想要强国的心!”

赵承业伏地叩首:“弟子誓死传承先生之志。”

鄢懋卿扶他起身,从墙上取下那支老旧的雷鸣铳,郑重交到他手中:“拿着它,作为信物。见此枪者,如见我本人。告诉他们,老师傅还没死,只是换了个地方继续敲打铁皮。”

翌日清晨,赵承业乘小舟离去。鄢懋卿立于礁石之上,目送帆影消失在晨雾中。海鸥盘旋,鸣声凄厉,宛如当年卢沟桥头那几只惊飞的寒鸦。

回到屋内,他重新展开《全自动速射铳构想》,却发现昨夜漏画了一处关键齿轮联动结构。他提笔欲补,手却剧烈颤抖,墨点滴落,污了图纸一角。

他怔住。

这才意识到,自己真的老了。眼睛不再清晰,手臂不再稳定,连思维都有时迟滞。或许,他等不到这支枪问世的那一天。

但没关系。

只要有人继续画下去,就够了。

他缓缓合上图纸,取出一方红漆木盒,将所有研究成果一一放入:炭笔绘图、铜制模型、实验记录、甚至那根从葡萄牙技师手中得来的螺旋膛线样本。最后,他在盒盖内侧刻下一行小字:

>**吾以一生燃此燧光,

>不求照我姓名,

>只愿照亮后来者的路。**

然后,他走出茅屋,在门前梅树下挖了一个深坑,将木盒埋入其中,并在上方立起一块无字石碑。

三天后,岛上来了陌生人。

一艘官船停泊岸边,下来十余名锦衣卫,领头的是个面白无须的太监,手持圣旨。他们搜查整座岛屿,翻遍每一寸土地,最终只找到那间空荡荡的茅屋和屋前的石碑。

“人呢?”太监怒问一名渔民。

“早走了。”渔民摇头,“昨夜风雨大作,听见他屋里机器响了一整晚,天亮就没影了。听说去了辽东,也有人说他跳海了。”

太监冷哼一声,下令放火烧屋。

火焰冲天而起,映红海面。那本《匠谱》残页从窗缝飘出,随风飞向远方,落入一条驶往南京的货船甲板,被一个少年捡起。那少年姓徐,名光启,正准备赴京赶考。

多年以后,当这位徐大人主持翻译《几何原本》、引进西洋火炮之时,总会拿出一张泛黄的图纸对下属说:“这是我年轻时捡到的,上面有个名字我不认识??鄢懋卿。但他画的东西,比红夷大炮还先进三十年。”

而在北方,赵承业悄然行动。

他在杭州联络了十二名匠人,在绍兴秘密设立地下工坊,仿制“雷鸣铳”并加以改进,命名为“快雨铳”??因其连发射击之声如急雨倾盆。第一批五十杆通过漕运士兵暗中送往蓟州,接收者正是袁崇焕麾下亲兵。

同时,他派人潜入兵仗局档案库,盗出当年被篡改的原始火器图档,证明所谓“鄢懋卿私通蒙古”的密信纯属伪造,印章系曹贞亲信模仿笔迹所刻。这份证据最终流入东林党人手中,成为倒严运动的重要导火索之一。

更令人震惊的是,一名自称“火龙子”的神秘人物出现在辽东战场,带领三十名黑衣匠人随军作战,专司修复火炮、改装战车。据说此人能徒手拆解佛郎机炮,并在一个时辰内组装出可连发的新型火铳。每逢战事吃紧,他便点燃一支特制信号火箭,空中炸出一朵火焰星芒图案??正是当年“燧光社”的印记。

消息传回京城,朝野哗然。

有人称其为国之栋梁,有人斥其为乱世妖人。御史接连上奏,请朝廷剿灭“民间私械集团”。然而这一次,皇帝没有沉默。

万历四十八年春,紫禁城乾清宫内,垂暮的神宗皇帝召见兵部尚书:“朕记得,先帝曾寻一人,名叫鄢懋卿……可有下落?”

尚书低头:“据查,或已于数年前病逝于江南。”

皇帝闭目良久,轻叹:“可惜啊……若此人尚在,何愁建州不平?”

与此同时,在长白山深处的一处隐蔽山谷里,一座简陋的铁匠铺正冒着浓烟。十几个衣衫褴褛的匠人围着一座土炉忙碌,中央站着一位白发老者,正在指导如何锻造耐高温合金枪管。

他依旧瘦削,眼神却如炬。

“记住,”他对众人说道,“敌人会越来越强,我们的武器就不能停下脚步。今天是‘雷鸣铳’,明天是‘快雨铳’,后天必须是更快、更准、更能杀敌的东西!”

一名年轻匠人怯生生地问:“先生,我们这样做,不怕被朝廷发现吗?”

老者望向南方,嘴角浮现一丝笑意:“怕?我等这一天,已经等了整整四十年。让他们来吧。我鄢懋卿不怕查,不怕抓,不怕死。我只怕,当我闭眼那天,大明的火器,还停留在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