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北大考古VS北大中文(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考试他的专业分出类拔萃,外语却得零分。他在外语考试证上写道:“我是知青,没上过学,不懂外语。”

就算如此,但仍被录取。

毕竟他考的美院,而且,七十年代末,他已经小有名气了。

美院需要他这样的人才。

人牛是真牛,专业领域上也牛。

早年间被人津津乐道的《西藏组画》,让苏亦这个半吊子的美术生也惊叹不已。

但这位爷就是不喜欢安分守己。

当然,眼前是北大的饭局,跟中央美院的人没啥关系。

甚至,后来加入食堂午餐局的人,也跟中央美院没啥关系。

比如吃到一半,另外过来的两个中文系的研究生,分别是叫凌余跟沈山。

介绍之下,才知道这俩哥们也是中文系的研究生,而且,还是师从王瑶先生。

尤其是沈山,还是69届北大中文系的。

不过让苏亦印象深刻的,并不是沈山,而是凌余,因为这哥们是湖南人,跟刘立言是老乡。

操的是湖南口音的普通话,夹杂方言,说话神态昂然。

跟大家打招呼的时候,尤为大气,让人一下子就想起来伟人。

根据吴傅辉的介绍,他毕业于上海华东师大,考上北大的时候,就职于长沙湖南一师,苏亦一听到这里,心中恍然,难怪了。

在场之中,吴傅辉显然跟凌余更加熟悉一些。

一问之下,吴傅辉才说,“我们复试之前,就认识了,都是住在北大未名湖北岸老燕园的智楼。那时候,我尚不知中文系同一研究方向的复试者共有12人,也不晓得他们绝大部分都投靠亲友住在校外了。我办完住宿手续,领到一块床板和一套枕席,板子直接铺地,我可仰面躺下望着高耸的楼檐下飞来飞去的蝙蝠,并未想到按传统的说法这是‘福’兆,却在发愁明后天的笔试口试,发愁自己两眼一抹黑,在北京不认识任何人。这个时候,临旁有人正在乐呵呵地逐床询问谁是考现代文学的,此人生得矮壮,声调高爽、敞亮,这便是未来同学中我认识的第一人。”

说到最后,吴傅辉都用上说书的语调。

不用想也知道这人就是凌余了。

凌余被他“矮壮”一词,给说得一脸黑线。

不过这也是不争的事实,谁让吴傅辉就是比他高呢,所以凌余不得不承认,从小在东北长大的吴傅辉确实窝窝头吃都比他这个南方人多,长个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