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博弈(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在明末农民起义的烽火越燃越烈之际,朝廷大臣们又一次将目光聚焦到了统一事权这一关键问题之上。
彼时,义军在各地的活动可谓是“流突无定”,他们的身影穿梭于大江南北,行踪飘忽不定,令明朝官军疲于奔命。
朝堂之上,大臣们忧心忡忡,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他们一致认为,义军之所以能够如此肆意纵横,关键原因在于“各镇、抚事权不一,互相观望”。
当时,明朝的军事体系中,各镇总兵与巡抚各自为政,他们虽手握兵权,却缺乏统一的指挥与协调。
一旦面对义军的行动,往往是你看我、我看你,谁都不愿意率先出击,生怕自己的兵力受损,让他人坐收渔利。
这种混乱的局面,无疑为义军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
基于此,大臣们纷纷提议,“宜以重臣开督府,统摄诸道兵讨贼”。
他们认为,只有设立一个拥有绝对权威的督府,由一位重臣来统一指挥各道兵马,才能打破这种各自为战的僵局,形成强大的军事合力,对义军进行有效的围剿。
朱由检,这位身处风雨飘摇之中的明朝皇帝,在听取了大臣们的建议后,陷入了沉思。
他深知当前局势的严峻,义军的势力如野草般蔓延,已经对明朝的统治构成了致命威胁。
而统一事权,或许真的是扭转乾坤的关键一步。经过一番权衡,他最终同意了这个意见。
然而,在人选问题上,却出现了分歧。大臣们纷纷推荐洪承畴,洪承畴在当时可谓是明朝的中流砥柱。
他长期在西北任职,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对农民起义军的作战特点也颇为了解。
在以往的多次战役中,他都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能力,成功地镇压了多起小规模的起义。他的威名,让起义军闻风丧胆。
然而,朱由检却有着自己的考量。他指出,陕西三边与蒙古部落相邻,地理位置极其重要。
洪承畴肩负着边防重任,一旦他离开,蒙古部落可能会趁机侵扰,边境将陷入危机。“未可轻易”四字,道出了朱由检对边防安全的深深担忧。在他看来,内忧与外患同样棘手,两者都不可忽视。
经过反复斟酌,朱由检做出了决定:“进延绥巡抚陈奇瑜为兵部右侍郎,总督陕西、山西、河南、湖广、四川军务,视贼所向,随方剿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