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集 绣绷里的时光河(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引子:广场舞上的陌生女儿

晨雾中的西湖文化广场,我在领舞《茉莉花》时发现队伍里多出抹丁香色身影。七旬妇人踩着民国式搭襻布鞋,云鬓间银簪随舞步轻颤,每个转身都带着旧式知识分子的端方。直到第三遍间奏,她突然停下脚步,茫然望着自己绣花手帕上"赵雅琴"三字。

"您跳的是改良版苏南秧歌?"我递过保温杯,桂花蜜的甜香裹住她旗袍盘扣,"第四拍的云手该往左偏十五度。"

妇人用绢帕擦拭并不存在的汗珠,指节处钢笔茧蹭过苏绣芍药:"同志,请问女塾学堂往哪边走?我赶着去教国文课。"她腕间老上海表停在八点十七分,表面裂痕如时光的皱纹。

我望向百米外教堂尖顶,那里晨祷钟正指向九点半:"赵老师,诊所有刚蒸的定胜糕,配碧螺春正好解墨香。"

第一章:墨渍斑驳的教案

次日下午,赵奶奶抱着漆木文具匣如约而至。月白杭罗旗袍领口别着钢笔,发髻纹丝不乱,若非眼角皱纹里嵌着粉笔灰,简直像从民国课本里走出的女先生。

"这是我的备课笔记。"她掀开泛黄的牛皮封面,蝇头小楷工整如铅字,"《出师表》要分三课时讲解,重点在'夙夜忧叹'四字的平仄转折..."

我注意到她右手无名指残留的墨渍——那是长期批改作业留下的印记,即便阿尔茨海默病也未能抹去。诊室忽然灌进穿堂风,纸页翻动间掉出张黑白照片:扎麻花辫的少女站在之江大学门口,背后匾额写着"文理学院"。

"这是我第一届学生。"赵奶奶摩挲着照片边缘,忽然慌乱起来,"不对,这姑娘的蓝布衫是1953年的款式,我明明在1958年才开始教书..."

教堂晚钟惊飞窗台麻雀,她腕间老上海表开始逆时针旋转。我往青瓷盏注入第二泡茶:"赵老师,帮我把这些绣线分色可好?学生们总说认不清苏绣的二百八十八种渐变色。"

第二章:破碎的湘绣

第七次治疗恰逢梅雨季。赵奶奶拎着藤编箱冒雨前来,箱内整整齐齐码着三十六个绣绷,每个都只完成半幅图案。"上周发现这些残片,定是顽皮学生恶作剧..."她颤抖着拼接《百子图》,却把清代纹样与民国针法混作一团。

我忽然端起茶盏浇向绣架。褐色茶汤在素绉缎上晕染开,将散落的婴戏图融成抽象水墨。"您看这像不像平湖秋月的水波?"我指着茶渍边缘的金线,"涟漪看似无序,却暗合《营造法式》的藻井纹样。"

赵奶奶的银簪松脱半寸,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描画繁体字。窗外飘来油墩儿的叫卖声,她忽然说:"六二年饥荒,学生偷食堂馒头,我在检讨书上画了幅《寒梅图》。"

诊室陷入漫长寂静,唯有雨打芭蕉声声慢。我取出祖传的湘绣屏风:"这是我外婆绣的《西湖十景》,可惜雷峰塔这截被虫蛀了。能请您补上吗?针法随您心意。"

银针穿过绸缎的沙沙声持续了整个下午。当赵奶奶将塔尖绣成哥特式尖顶时,一滴泪珠坠落在断桥残雪处,将丝线染成暮色中的蟹壳青。

第三章:课堂上的时空褶皱

白露清晨,我搀着赵奶奶走进杭高校史馆。阳光穿过彩色玻璃窗,在她月白旗袍上投下光之十字绣。三十位银发学生突然起立,齐声喊道:"赵先生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