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五章:战术布置(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呼声如潮,一波高过一波。
就在此时,一名飞鹰营斥候疾驰而至,在李延宗耳边低语几句。他脸色微变,随即镇定下来,转向众人道:“刚刚收到消息??柳崇文亲自率钦差团出发,七日后抵达伊州,宣称要‘彻查赫连余党,整顿边政’。”
台下顿时哗然。
“他们不只是想改政策。”李延宗朗声道,“他们是想用一道圣旨,把我们十年的努力全部抹掉!让豪强重新霸水,让胡商不敢出门,让孩子们回到只能读四书五经的学堂!你们答应吗?”
“不答应!”万人齐吼,声震山谷。
“那么,请你们做出选择。”他展开一张黄麻纸,“今日起,我们将向长安递交《十州联名书》,要求保留跨族共治制度,并增设‘边民代表院’,每州推选五名平民代表入京议政。此书需十万签名,少一字,都不送!”
话音落下,百姓自发排成长龙。有人咬破手指按血印,有人用炭条写名字,连七八岁的孩童也在父母帮助下歪歪扭扭签下姓名。文书官连夜刻印传单,飞鹰营昼夜传递,短短五日,签名突破十二万。
第七日清晨,钦差队伍如期抵达城外。
柳崇文年约三十,面白无须,一身紫袍彰显尊贵。他下车伊始,便命仪仗列阵,宣读圣谕副本(尚未加盖玉玺),勒令即刻解散议事会,查封讲武堂档案,拘捕“煽动民变”的主谋李延宗。
然而当他踏入伊州城门时,眼前的景象让他僵在当场。
整条街道站满了人。男女老幼手持灯笼,灯笼上写着一个个名字??那是过去十年因新政受益而活下来的百姓。他们沉默伫立,目光如炬。街心铺着一条红毯,直通书院大门,毯上摆放着十万联名书,由一百名孩童双手捧举前行。
李延宗身穿布衣,缓步走出人群,拱手道:“下官李延宗,奉十州百姓之托,恭迎钦差大人。”
柳崇文冷哼一声:“尔等聚众抗命,形同谋逆,还敢自称奉民之托?”
“民之所托,岂容轻侮?”李延宗不卑不亢,“请问大人,可愿看一看这些签名背后的故事?”
不等回应,他挥手示意。一名盲眼老妇上前,颤抖着说:“我丈夫死于旱灾抢水,是议事会判案公正,才让我们家分到水源。我现在每天给学堂缝书包,工钱够买米。”
接着是一名独臂青年:“我被马贼砍伤,是回纥大夫救活。我现在在驿站做翻译,月俸二贯。”
还有一个小女孩,举起一张画:“这是我画的学校,有汉族老师教诗,突厥阿姨教舞,波斯爷爷教星星的名字。”
柳崇文面无表情,却微微退了一步。
李延宗继续道:“大人若执意收回权力,请先回答一个问题:在过去十年里,西域十州共发生多少起族群械斗?”
柳崇文皱眉:“据报,不足百起。”
“错。”李延宗取出账册,“实际是**零起**。自跨族共治推行以来,再无大规模民族冲突。而同期内地三十六州,因田产、水源引发的宗族血案,累计三千二百一十七起。”
他逼近一步:“您祖父当年败露,是因为留下断剑。而您今日之举,虽无刀刃,却是在人心上划口子。一旦裂痕重现,谁能保证不会再有战火?”
柳崇文终于色变。
当晚,他在驿馆辗转难眠。窗外灯火未熄,百姓仍在集会。他翻开随身携带的《四海归心录》,看到其中一页记载着赫连清漪的话:“真正的敌人,从来不是异族,而是人心中的偏见与恐惧。”
他忽然想起幼时,祖父亲口告诉他:“王烈不可怕,可怕的是他让所有人都相信??和平是真的可能的。”
黎明时分,柳崇文做出决定。他焚毁原拟奏章,另写一封密折,直言“边政稳固,民心归附,不宜轻动”,建议皇帝尊重地方自治,反而提议追封赫连清漪为“贞惠夫人”,以彰其德。
七日后,钦差团悄然返程。临行前,柳崇文独自来到王烈墓前,默默放下一杯清水。
“或许……是我错了。”他低声说,“可这条路太难走了。”
身后无人应答,唯有春风拂过杏花,纷纷扬扬,落满碑顶。
数月后,长安传来新旨:准十州联名所请,正式设立“西域边民代表院”,隶属尚书省直辖;安西书院升格为“西域大学”,享有独立科举荐额;讲武堂更名为“镇西军政学堂”,专培边疆治理人才。同时,朝廷拨款百万贯,用于扩建丝路驿站、修建跨流域引水工程。
李昭在诏书中写道:“昔有王烈装傻三年,今有万民同心一志。朕观西北,非孤城远塞,实乃四海一家之始也。”
又一年春至。
伊州城外新建了一座学堂,名为“清漪书院”。开学典礼那天,阳光正好。一群不同肤色的孩子坐在同一屋檐下,齐声朗读一首新编教材中的诗句:
>“井水甜,渠水长,
>谁洒汗,谁得粮。
>不分胡汉共桑麻,
>书中自有万民康。”
李延宗站在窗边听着,眼角湿润。
他知道,王烈和赫连清漪从未离去。他们的魂魄藏在每一寸修好的渠坝里,躲在每一个识字孩童的眼睛里,融在每一次不同语言交汇的笑容里。
火把或许会被风吹灭,但只要还有人记得如何取火,黑夜就永远不会胜利。
而在遥远的雪山之巅,冰雪正悄然融化,汇成细流,奔向广袤大地。
春天,又一次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