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真静真欲(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石中观想参详《道德经》第三十七章。此章主要阐述了“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思想。

且此章节乃老子《道德经》之《道经》最后一章,也即是《德经》序幕起处。这一章节集中体现出了老子的朴质主义思想,也是老子思想体系中,居核心地位的命题所在。

老子告诉世人,世事无为而无不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自是这一章的核心思想与真意。

要知道,这里的“无为”并非消极不作为,而是指不妄为、不强为,遵循事物的本性和发展规律。

道顺应自然,是自然而然的,它创造了寰宇万物。主宰万物,然并不干涉万物的自然繁衍、发展、淘汰和新生。因此“无为”实际就是不违反自然规律和大道法则。

此“为”与那违背之“违”于这里大有相通之处。彰显出万物都因无所作为的道之存在,而生生不息,千变万化,便是真正的“无所不为”。

圣人老子认为,治者若能遵循“道”的法则行政天下,顺其自然,不妄加干涉,天下民众自会自由自在、自育自化,自强不息,自生自灭而不劳无端起处另生造化。

当万物在化育的过程中,产生了无尽贪欲,治者应以“道”的真朴去整治于它,使之归于无欲而得万众清静。天下自然而然能达到稳定、安宁。

圣人老子这种治国理念,强调的是无为而治,即统治者应尽量减少对百姓生活的干预,给予万民足够的自由空间,让人世社会实现自然和谐发展。

此真意,放在个人修养方面,提倡的是克制欲望,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泊。

修者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断地产生各种欲望,若不加以自我克制,大有可能会陷入贪婪、焦虑等负面情绪中,谓之走火入魔。

修者应以“道”的无名之朴,来约束自己的无尽欲望,保持内心的清醒纯洁和宁静致远。

同时在处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对于修者而言实乃至关重要之心境。

修者练气,本属借假修真事,若能通过修炼内心,减少外界干扰和内心杂念,便能够更好地洞察寰宇事物的本质根源,做出有利于真我,且正确适当的可行决策,实现内心的安定和自在,至抟气致柔,返朴归真境。

故此,顺应自然规律,做自己分内之事,不过分追求功名利禄。才能真正实现内心的自由和平静,得自然平静且适宜之道。

此外石中还体会到,“道”之普遍性和永恒性存在。于此境界,无论是治国、治民还是修者个人修养,“道”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法则作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