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李政道和杨振宁的决裂(1/1)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杨刚微笑着握住了白明明的手,“说到李政道就不得不提到杨振宁了,在中国,杨振宁更加被人们所熟知,特别是他在2004年,和翁帆举办了一场婚礼,当时他82岁,而翁帆只有28岁。杨振宁比翁帆的父母大了20多岁,而他最小的孩子也要比翁帆大十几岁。这段跨越年龄的爱情故事震惊了很多人。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县(现肥西县),现在已经快102岁了,再婚也有20年了,这段婚姻已经比很多人的时间长了。”
白明明笑了笑,“是啊,当时媒体争相报道这件事,大家都在谈论。他们的婚姻虽然引起了不少争议,但也显示了杨振宁的浪漫与勇气。”
杨刚点头,“除了这段爱情故事,杨振宁在晚年还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就是再次更改国籍回到中国。他2015年4月1日正式放弃美国国籍,并转入中国国籍回到中国生活并且继续他的科研工作。”
白明明若有所思,“他为什么要改回中国国籍呢?”
杨刚解释道:“杨振宁说过,他始终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尽管在美国取得了很多成就,但他的根在中国。他希望在有生之年能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做更多的贡献。他回到中国后,积极参与教育事业,担任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的教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科学家。”
在杨刚与白明明的对话中,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向了更加复杂而微妙的层面——李政道与杨振宁之间那段曾让无数人唏嘘的决裂历史。
杨刚轻叹一声,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明明,说起李政道先生,就不能不提他和杨振宁先生之间那段令人感慨的往事。他们曾是亲密无间的合作伙伴,共同创造了科学史上的辉煌篇章,但遗憾的是,最终却走上了决裂的道路。”
1949年-1962年长达14年的时间里,杨振宁和李政道保持了极其密切的合作,两人合作发表了将近40篇文章,其中1956年发表的<Question of Parity Conservation in Weak Interactions>《弱相互作用下宇称守恒的质疑》为两人赢得了1957年诺尔贝物理学奖。
李政道和杨振宁的决裂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不知道别人怎样,反正很多人在读两位当事人文献时,看到这对曾经的好友互相指责甚至攻讦对方时,都会感觉一阵悲伤。两人决裂后,彼此虽然在各自研究方向上又做了不少工作。从论文质量上已经远不如两人合作时期的文章了。
两人最后一次公开隔空吵架的2010年,距离两人决裂已经过去将近半个世纪了:88岁的杨振宁和84岁的李政道仍不依不饶地不肯原谅对方
白明明闻言,目光中充满了好奇与不解:“为什么会这样呢?他们之间的分歧究竟从何而来?”
杨刚沉吟片刻,缓缓说道:“其实,关于他们决裂的具体原因,外界有很多猜测和解读,但真正的原因或许只有他们自己才最清楚。不过,从一些公开的信息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些端倪。”
“最主要的就是关于宇称不守恒的想法是谁先提出来的。李政道称自己是在跟斯坦伯格讨论时想到的,然后告诉了杨。杨振宁则称是在同李讨论过程中突然想到的。
两人各执一词地说是自己执笔了初稿,对方只提供了少量建议。
李政道描述的是杨振宁和李政道对大算过程两人均有贡献,贡献基本大致相等。杨的描述暗含的意思是:大算过程是由自己独立完成的,李的工作只是验证了自己结果的正确性。
虽然可能有人看似是个小问题,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可能触及了个人荣誉和尊严的敏感点。”
传闻是这样的,在两人合作的论文中,正常是按作者姓的字母顺序排列,也就是李前杨后,如果不按作者姓的字母顺序排列,那么第二作者的贡献将会被别人认为低于三分之一,而不是贡献均等,所以一般合作都是按照作者姓的第一个字母来排序的。
据李政道回忆,两人当时合作时,杨振宁斤斤计较到令人发狂,比如无论论文的主要贡献者是不是杨,杨总是要求将自己的名字放在前面,理由是因自己年长他四岁等等,让李很不愉快。
而杨振宁的说法是,李政道当时名不见经传,自己一直是以兄长的身份在帮李政道,很多自己写的论文都把李政道带上。有次甚至想把首名给李政道,但杨的妻子杜致礼阻止了他,她觉得“李政道不值得被信任”。
当两人前去斯德哥尔摩领奖时,李政道回忆,杨振宁突然提出授奖时他希望能按年龄顺序在李政道之前受奖,而他夫人杜致礼则想在出席晚宴时让国王作陪,也就是说,在进入晚宴会场时她要走在最前面,杨振宁次之排在第二名,由皇后作陪。李政道对此大为惊讶,不同意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