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会昌中兴之平定昭义军(9)功过是非留待后人评叙(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其一,令出多门且朝令夕改,宰相多不知情,军中茫然无措。
其二,监军瞎胡闹,干扰前线将领指挥部署。
其三,监军把军中骁勇善战的士卒挑选出来,护卫自身安全,留在一线厮杀却是些体单力薄的老弱士卒。作战中,他们骑着高头大马,带领卫队远远了望,见到战局稍有不利就带头撤退,致使阵形崩溃。
有鉴于此,李德裕利用个人威望,与枢密使杨钦义,刘行深达成两点协议:严禁监军战时干预将帅指挥;控制监军护卫人数,每千人可挑十人,有战功按功厚赏。
因此,在李德裕指挥的击破回鹘、平定昭义这两次战争中,朝廷号令简明、指挥顺畅,一线将帅毫无掣肘之事,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性,专心指挥作战,这才屡战屡胜。
同时,他还针对河朔三镇见利而动、立场摇摆的实际,当面告诫三镇驻长安奏事官:“河朔兵力虽强,也需借助朝廷威望保持军中安稳。回去告诉你们节度使:靠着要挟朝廷索要官爵,哪里比得上为国杀敌立功、彰示忠勇来得显赫。”
三镇主帅这次不仅没向以往那般倒向敌方,扰乱整个战局;反而个个奋勇争先,相继收复了昭义所属太行以东三州。
李德裕是个务实能干、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人,风格类似于德宗时的李泌与宪宗时的裴度。和那些空谈道义、满嘴大道理的人相比,他更关注现实结果。
这就导致后人对他的一些做法颇有微词,比如司马光在评价斩杀郭谊一事时,说李德裕杀降非信。
人家既然已经投降了朝廷,至多判个流刑发配远方也就是了,没必要再行诛杀。
我倒觉得,历史人物就是历史人物,不能简单的套用后世标准来评价当时是非。
是非标准本就是随着时代发展而演变的,如果抛开历史背景去空谈功过,那就无所谓是非了。
郭谊是诛杀了叛藩刘稹,但他的动机绝非为了国家,不过是穷途末路之下保全自身而已。而且他在城内滥杀无辜,致使流血成泥。这样的人不杀,才是天道不公!
唐武宗与李德裕这对黄金搭档,在击破回鹘后,再次用他们的完美唱合,帮助大唐安然度过了一次内部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