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七百零五章 镇国公,你给我出来(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顾正臣不动声色,假作游方士人留宿祠中。夜间潜入祠后密室,发现地道直通山腹。沿阶而下,赫然见一座地下祭坛,中央摆放着与湘西洞窟极为相似的画像墙??只是这次,所有帝王幼年像旁都多了一行小字:
>“失败品。”
而在最末端,挂着一幅尚未完成的画:一个少年身穿蟒袍,面容模糊,但左手掌心绘有一枚火焰印记??正是顾正臣十八岁那年,为救饥民闯入官仓被烙下的刑痕!
他浑身冰冷。
他们早已盯上他了。
原来“烬盟”真正的计划,从来不是扶持傀儡皇帝,而是培养一个“完美容器”??既能赢得民心,又具备执政能力,更能以“牺牲者”形象激发狂热崇拜。而这个人选,正是他自己。
李守拙并非想推翻朱文圭,而是想让他成为下一个“神”。当百姓发现当今皇帝仍是权臣操控的产物时,便会渴望一个“真正为民请命”的救世主。而顾正臣,恰好符合所有条件:出身寒门、力推改革、屡遭误解、孤身奋战……甚至连失去挚爱的经历,都被视为“献祭式的苦难”。
这才是最高明的操纵??让你以为自己在反抗命运,实则一步步走入他们设定的角色。
顾正臣连夜撤离,召集“薪火营”精锐围剿金莲祠。慧明和尚服毒自尽,临死前冷笑:“你以为烧了这座庙,就能阻止信仰诞生?只要世间还有不公,金莲就会再度盛开。”
返京途中,他反复思量此事。他知道,单靠镇压已无法根除“烬盟”思想。真正的战场不在山林密窟,而在人心深处。
于是,他做了一个大胆决定:向天下公开自己的身世。
《寒门录》问世,由顾正臣亲笔撰写。书中详述其童年饥寒交迫、母亲饿死街头、自己卖身为奴、苦读十年方中举的经历;揭露科举舞弊内幕、士绅欺压百姓实情;更坦承苏挽云之死与其推动新政直接相关??“她死于旧秩序的反扑,而我活着,是为了让千千万万个‘她’不再死去。”
此书刊行之日,万人争阅。无数寒门子弟含泪读罢,纷纷投书“薪火营”,愿效死效力。甚至连一些原本敌视顾正臣的文人也开始反思:“吾辈饱食终日,安知民间疾苦?”
与此同时,朝廷正式设立“庶议院”试点,首批十八名平民代表入京。其中有一位来自云南的寡妇,曾因丈夫冤死狱中而徒步三千里告状;还有一位四川盲医,靠摸骨治病养活全村孤儿。他们在殿前陈词,声泪俱下,打动无数官员。
朱文圭当众宣布:“自今日起,朕之诏令若未经庶议院副署,不得施行。”
这一刻,大明的政治根基悄然松动,裂痕中透出微光。
然而,风暴仍在酝酿。
冬至之夜,京城突降暴雪。顾正臣正在批阅奏章,忽觉心口一阵剧痛,随即呕出一口黑血。太医急召而来,诊脉后脸色惨白:“大人中毒已久,毒性深入经脉,恐难久撑半年……”
原来早在湘西之时,他便已在密室触碰“龙心引”原料,虽及时清洗,但仍有一丝毒素渗入体内。加之常年操劳、心神耗损,终致病发。
他拒绝休养,反而加快新政推进速度。短短三个月内,完成科举制度改革、颁布《田亩均平令》、建立全国灾荒预警系统。每夜工作至五更,案头堆满各地汇报民生困境的文书。
一日深夜,他收到陆炳密信:
>“敦煌壁画机关已破,通往‘影炉地窖’分支通道开启。地窖深处发现大量药瓶与儿童衣物,另有一本日记,署名‘李守拙’。最后一页写道:‘我错了。我以为控制命运就能带来秩序,但我忘了,人之所以为人,正因为无法被完全掌控。顾正臣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不是神,不是王,只是一个愿意为他人流血的普通人。若他能活下去,请替我向他道歉。’
>地窖尽头,有一扇门,刻着‘龙渊第二钥’图案。属下未敢擅入,等候大人亲临。”
顾正臣握信的手微微颤抖。
他知道,这一去或许再也回不来。但若能让“烬盟”彻底终结,让新政稳固推行,哪怕付出性命,也在所不惜。
翌日清晨,他穿上素袍,未带仪仗,悄然出城。临行前,在书房留下一封信:
>“若我不归,请将《龙渊真典》交予庶议院共议处置。新政不可废,寒门之路必须延续。
>另,将我墓碑刻作无名之石,惟书一行小字:
>‘此处安息之人,曾相信光明值得追逐。’”
风雪漫天,孤影渐远。
数月后,西北传来消息:影炉地窖彻底封闭,所有资料销毁,“烬盟”组织正式宣告覆灭。而顾正臣,自此杳无音讯。
民间传说纷起。有人说他在雪山中羽化登仙;有人说他隐姓埋名,行走江湖救治贫病;还有人说,每逢月圆之夜,钟山深处会响起低沉诵经声,那是他在为天下苍生祈福。
但无论真假,一首新童谣悄然流传:
>“相公不归山雪深,
>空留薪火照人心。
>莫道寒门无出路,
>万里江山皆是春。”
多年以后,薪火书院走出一代又一代寒门宰辅。每当新学子入学,都会在庭院中央看见一块无名石碑。春风拂过,花瓣飘落其上,宛如无声的敬意。
火焰从未熄灭。
它只是换了方式,继续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