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六百三十七章 抑兼并,从未成功过(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海容伯周兴、桂山伯刘真、济宁伯朱煜等,不管人在何处,是在府中,还是在酒楼,亦或是在踏春,听闻朝堂消息之后,都被惊得合不拢嘴。

心中掀起狂涛,问候着蓝玉、李聚全家,不过瘾,又带上了祖宗十八代。

我们的好日子才刚刚开始,只打算弄点地,你们就不乐意了?

咱们之间有仇吗?

置地,置的可不只是地,而是源源不断的财富。

伯爵才多少俸禄啊,顶了算一千石,折合下来五百两。

听听,五百两啊!

这点钱财,够谁在金陵过活的?

夜色渐深,山风穿过桃林,卷起细碎花瓣,在空中划出淡粉的弧线。苏婉儿仍站在碑前,手中那张泛黄的照片被风吹得微微颤动。她没有收回,任它在指间飘荡,仿佛怕惊扰了某个沉睡的记忆。

远处读书会的烛火仍未熄灭,孩子们围坐一圈,正低声讨论着“明天还能不能更自由一点”这句话究竟意味着什么。一个戴眼镜的小男孩掰着手指头数:“如果我能自己选课本,算不算更自由?”旁边女孩抢答:“如果我娘不用再看族老脸色才能去上课,就算。”又有人说:“要是巡查员来查我家书店,不能再随便收书,那就是真的自由了。”

话音未落,一辆旧式电车从北坡缓缓驶来,车顶绑着几捆木柴和一摞铁皮箱,车身漆皮剥落,却刷着一行鲜红大字:“知识不熄??少年科考团?南极返程专列”。车门打开时,十几名穿着厚棉衣的少年鱼贯而下,脸上带着高原晒斑与风霜刻痕,眼神却亮如星火。

为首的是个瘦高少女,额前别着一枚铜质徽章??那是“国家云课堂”年度优胜者的标志。她快步走到苏婉儿面前,敬了个不标准却极认真的礼:“报告主席,我们带回了冰层下的声音。”

众人安静下来。

少女从铁箱中取出一台银灰色录音仪,接上便携电源。机器嗡鸣片刻,传出一段断续却清晰的音频:

>“……第七次越冬观测结束。温度零下六十二度,风速每秒三十八米。但今天,我们在‘沉默冰穹’钻探到一百二十七米深处,发现了一组金属铭牌……上面刻着汉字:‘此地埋藏三封信,写给一百年后的你们。开启条件:全民识字率超九成;儿童入学率稳定十年以上;任意一名农妇可依法起诉县长并胜诉。’”

录音停顿了一下,接着是另一个年轻男声,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

>“我们核对了编号与密码锁,确认符合条件。现正式开启第一封信。启封时间:光复历四十三年清明。”

一阵??声后,纸张展开的轻响透过扬声器传遍全场。随即,一个苍老却沉稳的声音响起,竟是林承泽本人的原声录音:

>“亲爱的朋友:

>

>如果你听到这段话,说明你们终于走过了最黑的夜。

>

>我写下这些时,还不知道你们会不会成功。那时,有人对我说:‘百姓愚昧,教他们读书只会生乱。’我说:‘正因愚昧,才更要读书。’他们笑我天真。可我知道,真正的危险不是人民提问,而是他们不再提问。

>

>这封信里没有预言,也没有命令。只有三个问题,请你们代我问下去。

>

>第一:当技术让少数人掌控多数人的命运时,我们该如何守住公平?

>

>第二:当我们用法律保护弱者时,如何不让强者因此沉默,乃至仇恨?

>

>第三:如果有一天,所有人都说你错了,而你仍坚信自己对,你是否还有勇气独自前行?

>

>不要急着回答。把这些问给孩子,让他们争论,让议会辩论,让工人、农民、教师、医生都来想。答案不在过去,而在你们共同书写的过程中。

>

>最后,请替我去看看长江边的那个小村。我曾在那里教过三个月书。若那里的孩子还在上学,就帮我擦一次黑板。

>

>林承泽,光复元年冬于病榻。”

录音结束,万籁俱寂。

一片桃花落在录音仪上,像一封无字回信。

良久,苏婉儿伸手抚过仪器表面,低声说:“他从来不信救世主,只信接力者。”

她转身看向那群刚从南极归来的少年:“你们见到铭牌时,是什么感觉?”

少女咬了咬嘴唇:“我想哭,又想笑。就像……就像有人在一百年前就相信我们会来。”

“这就是信仰的力量。”苏婉儿轻声道,“不是对神的崇拜,而是对人的信任。”

她忽然提高声音:“现在,我把这三个问题交给你们??全国三百七十二所青年议事会、两千零八十九个乡村读书角、五万三千名社区辅导员,以及每一个今晚醒着的孩子。三个月后,在下一个‘问答日’,我要看到你们的答案。”

人群骚动起来,有人掏出笔记本疾书,有孩子当场开始分组讨论。一位盲童女孩举起手,由同学代为转述:“我想用盲文做一份问卷,收集看不见的人怎么理解‘公平’。”

苏婉儿点头:“好。国家印刷厂将立即加印盲文答题卡,配送至所有特殊教育学校。”

此时,周念慈匆匆赶来,耳语几句。苏婉儿眉头微蹙,随即恢复平静。她登上临时搭起的木台,宣布:“刚刚收到消息,城南废窑附近发生爆炸,三名可疑人员试图引爆地下掩体,已被特勤队制服。现场缴获一批老式发报机与伪造证件,初步判断为‘启昌余党’残余势力所为。”

台下哗然。

“他们为什么要炸废窑?”有人喊。

“因为那里不仅是图纸藏匿点,”苏婉儿目光冷峻,“更是当年‘肃清行动’的秘密审讯室。我们挖出了十八具无名尸骨,其中七人佩戴着教师徽章??他们是第一批推广《公民问答》的志愿者,被以‘煽动民变’罪名秘密处决。”

空气仿佛凝固。

一个小男孩突然站起来,声音颤抖:“那……那他们有没有写信?也有人替他们问问题吗?”

苏婉儿蹲下身,直视他的眼睛:“没有。他们的声音被埋得太深,连冰层都冻不住。但我们能做的,是让这样的沉默永远不再发生。”

她站起身,下令:“将这十八位教师姓名补录入《国民英烈谱》,追授‘启蒙勋章’。即日起,每年清明增设‘静默五分钟’,全国广播中断一切节目,只为倾听那些未曾发出的声音。”

命令下达当晚,全国各地自发点亮烛光。敦煌石窟前,阿依古丽带领孩子们用沙粒拼出十八颗星星;江南水乡,渔民们把灯笼放入河道,顺流而下,宛如亡魂归途;东北雪原上,铁路工人用信号灯打出摩斯密码:“我们听见了。”

与此同时,“历史清算特别小组”发布首份调查报告。长达三百页的文件揭露了一个惊人事实:三十年前所谓“启昌叛乱”,实为情报部门内部派系制造的假案。当时掌权者为巩固地位,故意放任极端分子活动,再以“平叛”名义清除异己,其中包括多名主张温和改革的学者与地方官。

报告中最令人震怒的一节提到:林承泽遇刺当日,安保调度记录曾被人为篡改,导致护卫延迟十七分钟抵达现场。而负责该系统的官员,如今仍是国家安全顾问委员会成员。

舆论沸腾。

三天内,二百三十七个城市爆发和平集会,口号统一而简洁:“我们要真相,不要英雄的阴影。”

面对压力,三位退休高官再度联名上书,要求暂停调查,“以免动摇体制根基”。苏婉儿未作回应,只是命人将林承泽日记中另一段文字镌刻成碑,立于中央党校门前:

>“制度若不能自我纠错,便成了枷锁。真正的忠诚,不是维护某个人的权威,而是守护每个人说出真相的权利。”

碑成之日,那位曾参与伪造案卷的老顾问悄然辞职。他在告别信中写道:“我以为我在保卫秩序,其实我在扼杀它。”

风波未息,陈云澜带来新消息:欧美禁运已造成部分工厂停工,外资撤离加剧,股市连续下跌。更有媒体渲染“改革失控论”,鼓吹“回归稳健路线”。

苏婉儿召集全国教育、科技、工业三大系统负责人召开紧急会议。会上,她不做长篇讲话,只问了一句:“如果我们现在退一步,孩子们会怎么看我们?”

无人应答。

她翻开一本小学生作业集,朗读其中一页:

>“我的理想是当法官。因为赵伯伯说,法律要像尺子,不偏也不弯。可昨天爸爸说,有些人生来就比别人长,所以尺子也没用。我不信!我要学更多数学,造一把全世界最准的尺!”

>

>??三年级?李小舟

“这把尺子,”苏婉儿合上本子,“是我们必须守住的东西。”

她宣布启动“火种计划”:在全国五百个县级行政区设立“自研中心”,由退休工程师带队,组织学生与工人联合攻关关键技术。政府不再直接拨款,而是以“教育积分”作为交换媒介??每解决一项难题,团队可获得相应积分,用于兑换教材、设备或科研旅行资格。

政策出台仅半月,成果惊人。

-内蒙古牧区一群初中生设计出“风力驱动打字机”,可在无电环境下记录草场数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