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六百三十二章 顾正臣的胁迫(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一座废弃庙宇被改造成临时义学。十余名孩童围坐一圈,跟着一位女教师念书:“人人生而自由,权利平等。赋税应由百姓共议,法律须公正施行……”孩子们稚嫩的声音回荡在破败屋檐下,惊飞了栖息的麻雀。

不远处,几个衣衫褴褛的老农蹲在地上,盯着一张《辽东耕作图解》,指着上面的“轮作制”与“粪肥沤制法”,喃喃道:“原来地还能这么种……咱们祖祖辈辈累死累活,反倒不如人家一句话说得明白。”

消息如野火燎原。

不到半月,江南十七府县出现“自救会”,百姓自发组织挖井、修渠、设粥棚。更有数百私塾联合发布《江南士林共誓书》,声明:“自今日起,吾等不再效忠暴政,唯奉辽东新政为楷模,为民请命,至死不渝!”

清廷震怒,调集大军镇压。然而军队行至半途,士兵纷纷哗变??许多士卒本就是农家子弟,家中亲人正在挨饿。他们撕毁军令,高呼“我们要吃饭,不要打仗”,转而加入民间自救队伍。

四川方面亦传来捷报:张世杰率义军攻占成都外三县,不劫民宅,不开粮仓,反而设立“公平市”,以物易物,稳定物价。他还下令:“凡杀害无辜者,无论敌我,一律斩首。”此举赢得民心,每日投奔者逾千人。

闽粤之地,商贾们秘密结成“海贸同盟”,利用海上航线,将辽东的书籍、工具、药品源源不断地输往内地。广州码头,一名老船工接过一箱《国民权利启蒙读本》,老泪纵横:“我孙子今年六岁,我想让他认得这些字,将来不做睁眼瞎。”

林承泽得知诸事进展,终于露出久违的笑容。他在沈昭墓前点燃三炷香,轻声道:“沈公,您看,风已经变了。”

赵文渊站在身后,沉声道:“清廷不会坐视。他们一定会孤注一掷。”

果然,三个月后,清廷皇帝亲下诏书,宣布“剿灭辽东逆党”,调集八旗精锐二十万,分三路南下,意图先取江南,再伐辽东。同时,他们散布谣言,称辽东“蛊惑民心,图谋篡位”,并悬赏万金取林承泽首级。

战火再起。

但这一次,战火之中,竟开出和平之花。

当清军逼近苏州时,发现全城百姓手持《辽东宪章》副本,跪在城门前,齐声朗诵:“国家之权,源于人民;官吏之职,乃为民仆……”为首的竟是八十岁的老秀才,颤巍巍举着一块木牌,上书:“宁死不迎暴政,愿生追随新政。”

清军统帅愣在当场。他从未见过这样的“叛乱”??没有刀枪,只有书本;没有嘶吼,只有诵读。他麾下的士兵开始交头接耳:“咱们老家也这样就好了……”

当晚,三千清军士兵脱下盔甲,携械投奔明德学堂。他们说:“我们不想打百姓,我们想回家种地、让孩子上学。”

战局逆转。

辽东并未发一兵一卒,却借民心之势,瓦解敌军。林承泽趁机发布《和平统一宣言》,提出“五不原则”:不杀降卒、不毁民居、不夺私产、不废科举、不限信仰。并承诺,凡主动归附之地,皆可保留地方自治权,三年内免税赋,五年内派教师、医生、农技员免费服务。

中原震动。

河南巡抚率先通电全国:“自即日起,本省脱离清廷管辖,实行辽东新政试点。”接着,湖北、安徽、江西等地官员相继宣布“中立”,实则暗中推行新政改革。

清廷彻底崩溃。

一年后,北京城破,末代皇帝仓皇北逃,途中被愤怒的饥民围堵,最终死于乱石之下。紫禁城大门敞开,迎接的不是征服者的大军,而是一支由教师、医生、工程师组成的“重建团”。

林承泽没有踏入皇宫一步。

他在南京主持第一届全国国民代表大会。来自五湖四海的代表齐聚一堂??有前义军首领,有江南士绅,有少数民族长老,有女学者,甚至还有两名曾是清廷官员的人。大会通过《中华共和宪章》,确立普选制、义务教育、土地均耕、司法独立等基本原则。

投票结束那一刻,全场寂静。

林承泽站起身,步履缓慢地走到发言台前。他已年逾八旬,白发如雪,声音却依旧清晰坚定。

“各位同仁,今天我们所做的一切,并非为了推翻一个王朝,而是为了让千万普通人,能够挺直腰杆活着。沈昭公曾说,他唯一的遗憾,是没能看见中原的孩子安心读书、自由奔跑。今天,我们可以告诉他??那个春天,终于来了。”

会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数日后,林承泽再次登上辽东山巅。桃树依旧繁茂,花瓣纷飞如雨。他从怀中取出一本薄册,轻轻放在墓碑前??那是新编的《全国小学国文课本》第一册,首页写着:

“亲爱的孩子,你是这个国家的主人。你可以提问,可以思考,可以梦想。因为,你生而自由。”

风起,桃枝轻摆,仿佛一只无形的手,温柔地翻动书页。

远处,一轮朝阳喷薄而出,照亮了辽阔的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