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五百六十三章 想吃哈密的瓜(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忠义两朝,辅臣之后,谁继其志;
清风百世,寒门之光,永耀大明。”
……
岁月流转,大明江山日益强盛。朱允?在位三十载,励精图治,延续新政,开创“建文盛世”。百姓安居乐业,万邦来朝,大明真正成为天下之首。
朱允?晚年退位,传位于太子朱文奎,自称“太上皇”,退居御花园,每日赏花听琴,回忆往事。
一日,他独自漫步于御花园,驻足于顾正臣画像前,轻声道:“顾卿,朕今日之江山,皆你所赐。大明已强盛,百姓已安乐,你可安息矣。”
风起,琴音悠扬,仿佛顾正臣在天之灵,正微笑回应。
建文十六年秋,江南的桂花又开了,香气四溢,弥漫于街巷之间。辅臣书院的门前,学子们往来不绝,书声琅琅。赵文昭虽已辞世,然其门生遍布天下,皆承顾正臣之志,为国效力。
书院内,赵文昭的灵位已立于堂前,香火不绝。每年清明、冬至,学子们皆会自发前来祭拜,诵读赵文昭生前讲授的经义,缅怀其教诲。
“辅臣书院”之名,早已传遍天下,成为寒门子弟心中的圣地。朱允?亦多次下旨,拨款扩建书院,增建藏书楼、讲学堂,延请名儒讲学,使书院成为大明最负盛名的学府之一。
……
建文十七年春,京师宫中,朱允?已年近六旬,须发微白。他虽退居太上皇之位,仍时常召见辅臣书院出身的官员,亲自垂询新政施行之况。
太子朱文奎即位后,年号“永昌”,延续建文新政,重用寒门才俊,严惩贪腐,整肃吏治。朝中旧党虽仍有残余,然已无力回天,新政根基已深植于大明江山。
朱允?在御花园中设宴,召见昔日顾正臣门下旧臣,共忆往事。
“当年顾卿病重,朕亲至榻前,听其遗言,言犹在耳:‘大明有陛下,便已足够。’”朱允?轻叹,“朕一生所行,皆以顾卿为镜,不敢有一日懈怠。”
席间,曾任军机处参议的陈允恭拱手道:“陛下圣明,顾大人之志,终得延续。今日之大明,百姓安居,万邦来朝,正是顾大人所愿。”
朱允?点头,目光深远:“朕常思,若无顾卿,朕焉能有今日?若无赵卿,新政焉能稳固?朕虽贵为天子,然心中最敬者,唯有顾卿与赵卿。”
……
建文十九年冬,大雪封山,辅臣书院门前,依旧有学子冒雪前来求学。书院讲堂内,炉火熊熊,数十名学子围坐,听讲顾正臣遗著《治国策》。
讲堂之上,一位年过五旬的老儒正缓缓讲述:“顾大人曾言,‘辅政不为名,治国不为利’,此八字,便是他一生之志。诸位皆寒门子弟,若能铭记此八字,便不负书院之名。”
学子中,一名少年站起,拱手道:“先生,学生有一问。顾大人既知削藩之策将致皇室分裂,为何仍力主施行?”
老儒沉吟片刻,缓缓道:“此问甚好。顾大人曾言,‘社稷之安,重于皇室之和’。若藩王坐大,迟早必乱,天下百姓皆将受其害。顾大人以社稷为重,以百姓为先,此乃大义,非私情可比。”
少年若有所思,点头坐下。
……
建文二十一年春,朱允?病重,卧于御书房中。太子朱文奎日夜侍疾,不敢稍离。
一日,朱允?忽感精神稍振,召朱文奎至榻前,缓缓道:“朕一生,所幸者有三:得顾正臣为辅,得赵文昭为忠,得新政为基。今朕将逝,惟愿你继朕之志,守顾卿之策,护大明江山。”
朱文奎伏地痛哭:“儿臣定不负父皇所托,必以顾大人之志为镜,以新政为纲。”
朱允?微微一笑,缓缓闭上双眼,安然辞世,享年七十二岁。
……
建文二十二年,朱文奎改元“永昌”,正式登基,延续新政,重用辅臣书院出身之士,设立“寒门举荐制”,使寒门子弟得以直接入仕,不再受门第所限。
永昌元年秋,朱文奎亲自前往南京,拜谒顾正臣与赵文昭之墓,并于辅臣书院亲书匾额:“忠义之堂”,以彰二人之功。
书院门前,对联再添一副:
“辅国不为名,治世不为利;
寒门出俊杰,盛世赖忠臣。”
……
岁月流转,大明江山日益强盛。顾正臣之名,随书院之兴,传遍四海。后世称其为“寒门辅臣”,赞其辅佐两朝,开创盛世,改革朝政,奠定大明百年基业。
而他临终所言:“大明有陛下,便已足够。”亦成为后世传颂的名言。
大明自此进入盛世,国力强盛,万邦来朝,真正屹立于世界之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