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五百六十四章 对宋晟的提醒(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为了吃上土豆炖牛肉,地方上的牛不止一次出意外。单单从这一点来说,顾正臣是个吃货无疑了。

只是宋晟也明白,顾正臣话说得轻飘,可这就如一朵黑云,上面有多少雷霆雨水谁也不知。

但怎么看,什么哈密瓜、葡萄干,这玩意都不顶饱,最多味道好点。

为了点口腹之欲,顾正臣不可能觊觎哈密、亦力把里等,他真正想要的,是种出瓜的哈密,风吹葡萄干的土地,还有善于制作烤馕的人!

他谋略在东北,也在西北,在草原,也在沙漠、绿洲......

朱允?辞世之后,建文盛世并未随之落幕,反而在永昌帝朱文奎的治理下,愈发繁荣昌盛。新帝登基之初,便下诏重修《建文实录》,将顾正臣、赵文昭之功绩详录于史册,并命礼部编纂《辅臣遗集》,将顾正臣生前奏议、政论、书信、讲稿等整理成书,颁行天下,供学子研读。

永昌元年冬,朱文奎亲赴南京,拜谒顾正臣与赵文昭之墓,亲自敬献御笔挽联:“忠义两朝,辅政不为名;清风百世,治世不为利。”此联后被刻于顾正臣墓前,与赵文昭之墓遥相呼应,成为后世敬仰之象征。

辅臣书院在朱文奎的扶持下,更上一层楼。他不仅拨款扩建书院,还设立“辅臣讲席”,每年延请天下名儒前来讲学,讲授顾正臣所倡之政治理想与治国理念。书院学子,皆以顾正臣为楷模,立志为国为民。朱文奎更下诏,设立“寒门举荐制”,凡有才学之寒门子弟,皆可由地方官保举入仕,不拘门第,不问出身,彻底打破旧党门阀垄断仕途之弊。

永昌三年,朱文奎亲自主持殿试,题为《社稷为重,皇室为轻》。此题一出,天下震动。士林之中,纷纷议论,皆知此乃顾正臣当年所倡之治国理念,今由皇帝亲自命题,可见新政已深入人心,旧党余毒尽除。最终,一名出身寒门的举子,以一篇《辅政之道,当以天下为先》夺得状元,朱文奎亲自召见,赐其“辅臣书院”讲席之位,并命其讲授顾正臣之政论,以启后学。

与此同时,边疆局势亦趋于稳定。瓦剌、鞑靼诸部,见大明国力日盛,新政推行,百姓安居,皆不敢妄动。永昌五年,朱文奎下诏,命边军修筑长城,加固边防,并设“边学讲堂”,由辅臣书院派出儒生前往边地讲学,教化边民,使边疆百姓亦能受益于新政之恩。

在朝政方面,朱文奎延续建文新政,重用辅臣书院出身之士,设立“清风台”,专司监察百官,严惩贪腐,使吏治清明,百姓称颂。旧党残余虽仍有遗老,然已无复当年之权势,皆被逐步清理出朝堂。

永昌八年,朱文奎下诏,恢复顾正臣之子顾明远的官职,并赐其“辅臣书院”讲席之位,以彰其父之功。顾明远虽年已四十,然仍继承父志,致力于讲学与政务,成为辅臣书院中最受敬重的儒师之一。

书院之中,学子如云,皆以“辅臣精神”为志,立志为国为民。每年秋闱,皆有数十名书院学子考中进士,进入朝堂,成为新政的中坚力量。辅臣书院,已不仅是讲学之地,更成为大明政治思想的策源地。

永昌十一年,朱文奎亲临辅臣书院,召见书院诸儒,共议国政。书院讲堂之上,朱文奎端坐于堂前,听诸儒讲述顾正臣遗策,并亲自垂询新政施行之况。

“朕每思顾卿之志,皆感其远见。”朱文奎感慨道,“他当年所言‘社稷为重,皇室为轻’,今日方显其真义。若非其力主削藩,早作绸缪,我大明焉能有今日之强盛?”

诸儒皆拱手称是。讲堂之中,一名年轻学子站起,拱手问道:“陛下,学生有一问。顾大人当年力主削藩,明知此举将致皇室分裂,为何仍毅然施行?”

朱文奎微微一笑,缓缓道:“此问甚好。顾大人曾言,‘治国之道,当以百姓为先,以社稷为重。藩王若坐大,迟早必乱,百姓将受其害。削藩虽致皇室不睦,然社稷安,百姓乐,此乃大义,非私情可比。’”

学子听后,肃然起敬,拱手而拜:“学生明白了。顾大人之志,非为一时之利,而是为天下万民之长远计。”

朱文奎点头,目光深远:“正是如此。顾卿一生,皆以社稷为念,以百姓为先。朕虽贵为天子,然心中最敬者,唯有顾卿与赵卿。今日之盛世,皆赖其奠基。”

讲堂之中,诸儒皆肃然起敬,齐声诵读顾正臣之遗言:“大明有陛下,便已足够。”

……

永昌十五年,朱文奎年近五旬,鬓发微白,然精神矍铄。他虽为帝,然仍时常亲临辅臣书院,听讲顾正臣之政论,与诸儒共议国政。每年顾正臣诞辰,他皆亲往书院祭拜,并命礼部编纂《辅臣年谱》,详录其生平事迹,以传后世。

永昌十八年,朱文奎下诏,设立“辅臣奖”,每年评选清廉勤政之官,以表彰顾正臣之精神。此奖一出,天下震动,百官皆以能获“辅臣奖”为荣,吏治清明,百姓安居。

永昌二十年,朱文奎病重,卧于御书房中。太子朱承乾日夜侍疾,不敢稍离。

一日,朱文奎忽感精神稍振,召太子至榻前,缓缓道:“朕一生,所幸者有三:得顾正臣为辅,得赵文昭为忠,得新政为基。今朕将逝,惟愿你继朕之志,守顾卿之策,护大明江山。”

朱承乾伏地痛哭:“儿臣定不负父皇所托,必以顾大人之志为镜,以新政为纲。”

朱文奎微微一笑,缓缓闭上双眼,安然辞世,享年六十五岁。

……

永昌二十一年,朱承乾登基,改元“承明”,延续新政,重用辅臣书院出身之士,设立“寒门举荐制”,使寒门子弟得以直接入仕,不再受门第所限。

承明元年秋,朱承乾亲自前往南京,拜谒顾正臣与赵文昭之墓,并于辅臣书院亲书匾额:“忠义之堂”,以彰二人之功。

书院门前,对联再添一副:

“辅国不为名,治世不为利;

寒门出俊杰,盛世赖忠臣。”

……

岁月流转,大明江山日益强盛。顾正臣之名,随书院之兴,传遍四海。后世称其为“寒门辅臣”,赞其辅佐两朝,开创盛世,改革朝政,奠定大明百年基业。

而他临终所言:“大明有陛下,便已足够。”亦成为后世传颂的名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