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五百零一章 不到古北口,誓不收刀(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张敬之闻言,面色骤变,正欲再言,却被皇帝抬手制止。
“此事,朕已决意。”皇帝语气坚定,“书院贡士之策,暂且试行三年,若成效不佳,再议废除。”
朝堂之上,一片寂静。
赵文远心中大定,躬身道:“臣谢陛下恩准。”
林文昭与朱承志在京外书院之中,亦得知此事,皆松了一口气。
“书院之志,虽未彻底立足,然已得三年之缓冲。”林文昭望着夜色中的书院,轻声道,“只要这三年内,书院能真正培养出一批才学之士,便足以立足天下。”
朱承志点头道:“书院之志,终将如星火燎原,照亮天下。”
夜色深沉,山风拂面,书院之中,学子们仍在奋发图强,笔墨挥洒之间,书写着属于他们的未来。
书院之志,虽经风雨,然终未倒,亦终将照亮天下。
赵文远虽在朝堂之上暂时稳住书院贡士之策,然心中仍觉不安。张敬之等人虽未能将书院彻底废除,然其势未消,暗中仍蠢蠢欲动。赵文远深知,书院之志虽得三年缓冲,然若无真正之实绩,三年之后,仍难立足。
他思忖良久,决定借天子允准书院贡士试行三年之机,广纳贤才,扩大书院之影响力。他一面在京中联络翰林院、礼部、国子监等衙门,请求派遣学识渊博之士赴书院讲学,一面命人修书,遍访天下寒门学子,鼓励其入书院求学。
“书院若欲真正立足天下,非一人之力可成,亦非一地之学可立。”赵文远在一次私宴上对翰林院几位年轻翰林说道,“若能得天下英才汇聚一堂,方能真正为朝廷培养可用之才。”
翰林院侍讲学士沈文渊听后,点头道:“赵先生所言极是。书院若能真正成为寒门子弟之出路,亦可为朝廷注入新鲜血液。我愿为书院推荐几位年轻才俊,前往讲学。”
赵文远大喜,拱手道:“若得沈大人相助,书院之志必能更进一步。”
与此同时,书院之中亦迎来一批新学子。林文昭与朱承志亲自接待,安排讲学、住宿、课业等事宜。这些学子多出身寒门,然皆才学出众,志向远大。
“诸位,书院之志,非为与权贵争权,而是为天下寒门子弟争一席之地。”林文昭在讲堂之上对新学子说道,“书院虽得天子允准贡士之策,然根基未稳,若无真正之才学,恐难立足。我等须勤学苦读,方能不负书院之志。”
朱承志亦道:“书院之志,若欲真正立足天下,便须有真正之才学之士涌现。诸位皆为寒门之英,若能奋发图强,将来必可立于朝堂之上,为陛下效忠。”
新学子们听后,皆神情激动,纷纷表示愿为书院之志奋发图强。
书院之中,讲学之风愈盛。林文昭、朱承志每日亲自讲学,传授经义、策问、治世之道。书院之中,亦有翰林院派遣之学士讲学,如沈文渊、王仲文等人,皆亲赴书院,讲解策问、礼仪、典章制度等。
“书院之志,若能真正培养出才学之士,朝廷亦可从中选拔真正可用之人。”沈文渊在一次讲学中说道,“若诸位能真正掌握治世之道,将来必可为朝廷所用。”
书院之中,学子们亦愈发勤奋。每日晨起,便有学子于庭院之中诵读经义,夜深之时,仍有学子于书斋之中研读典籍,笔墨挥洒之间,皆是奋发图强之志。
周世昌虽已入京,然仍时常修书回书院,勉励诸学子。他在信中写道:“书院之志,非一时之兴,亦非一人之功。诸位若能勤学苦读,将来必可为天下寒门子弟争一席之地。”
书院之中,学子们皆视周世昌为榜样,立志成为如他一般之人。有学子言道:“周师兄入京之后,已在翰林院中展露才华,令礼部诸人刮目相看。若我等亦能如此,书院之志必可真正立足天下。”
书院之志虽得三年缓冲,然赵文远知,若无真正之实绩,三年之后,仍难立足。他遂决定在京中设立书院之分院,以便更多寒门子弟有机会入书院求学。
“书院若欲真正立足天下,便须广设分院,使天下寒门子弟皆可入书院求学。”赵文远在一次私宴上对几位支持书院之大臣说道,“若书院之志能真正惠及天下,便可真正为朝廷所用。”
几位大臣听后,皆表赞同。户部尚书李元甫道:“若书院能真正培养出才学之士,朝廷亦可考虑拨款资助,使书院之志得以推广。”
赵文远闻言,心中大慰。他知,书院之志虽仍处风口浪尖,然已有支持者逐渐增多,若能真正培养出才学之士,书院之志终将立足天下。
与此同时,书院贡士周世昌等人在京中亦渐露锋芒。他们在翰林院、礼部等衙门的协助下,迅速适应朝堂礼仪,并在多次策问应对中展现才华,赢得部分朝臣赞誉。
“此等才学,即便在科举之中,亦可名列前茅。”一位礼部侍郎在一次朝会上称赞道,“书院之志,若能培养出更多如此之才,实为朝廷之幸。”
然反对书院贡士制度的势力亦未停歇。张敬之等人虽未能废除书院贡士之策,然仍伺机而动,欲借书院之分院设立之事,再次上奏,弹劾赵文远“私设书院,图谋不轨”。
赵文远闻讯后,未显惊慌,反而更加沉着。他立即上书天子,陈述书院之志,并言明书院贡士之策,实为朝廷选拔真正才学之士,非为挑战祖制。
“书院之志,非为废除科举,而是为寒门子弟争一席之地。”赵文远在奏章中写道,“若朝廷能设‘寒门贡士’制度,使真正有才学者可直接入仕,则天下寒门子弟皆可望有朝一日立于朝堂之上,为陛下效忠。”
奏章呈上后,天子沉思良久,最终未予严责,亦未立即下旨。赵文远知,此为权衡之态,书院之志,尚在风口浪尖。
书院之中,林文昭与朱承志亦加强戒备,防止有人借机生事。他们加强书院管理,严查来往人员,亦加强学子思想引导,确保书院之志不被外力动摇。
夜色深沉,山风拂面,书院之中,学子们仍奋发图强。书院之志,如星火燎原,照亮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