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五百零一章 不到古北口,誓不收刀(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军中有人认识铁箍,此人的身份确凿,不可能是明军细作。
退一步,他是明军细作,不应该夸大其词,说明军如何强大,将买的里八剌几十万大军一口吞了,然后再编个了是买的里八剌、纳哈出都被俘虏的故事,让我们相信明军不可战胜,转而逃走嘛。
铁箍想要的结果,不是让这里的军队人心大乱,他想让自己领兵前往马孟山。
阿鲁帖木儿看着反对前往马孟山的敖日格勒、吉雅图等人,开口道:“问题不在于事情发生的多诡异,而在于铁箍有......
赵文远在京中虽表面沉稳,然内心却如惊涛骇浪,难以平静。他深知,张敬之等人此次弹劾,绝非寻常政争,而是欲将书院连根拔起。若不早作应对,书院之志恐将毁于一旦。他虽已上奏天子,然天子迟迟未有明确旨意,这更令他心生忧虑。
这一日,赵文远在府中独坐书房,案头堆积如山的奏章与密信让他眉头紧锁。忽有门人来报:“大人,翰林院沈大人求见。”
赵文远一怔,随即起身迎出。沈文渊乃翰林院侍讲学士,素有清誉,与赵文远私交甚笃。他虽未明言支持书院贡士之策,然在朝堂之上亦未曾反对,是为中立派之一。
“文渊兄,何故亲至?”赵文远将沈文渊迎入书房,亲自奉茶。
沈文渊神色凝重,低声道:“赵兄,我今日来,是为一事相告。张敬之已与几位旧族重臣密议,欲于三日后朝会之上,再次上奏,请求彻查书院贡士之事,并拟请陛下下旨,废除此策。”
赵文远心头一震,面上却仍保持镇定,道:“文渊兄所言,可有确据?”
沈文渊点头,从袖中取出一封密信,递与赵文远:“此为礼部某位侍郎亲笔所书,言辞之间,已露杀机。张敬之等人,恐已与御史台中人串联,欲借弹劾之名,行清算之实。”
赵文远接过密信,展开细读,脸色愈发沉重。信中言辞激烈,直指书院贡士制度为“僭越祖制、扰乱朝纲”,并称赵文远“勾结寒门,意图颠覆纲常”,字里行间杀机毕露。
“多谢文渊兄告知。”赵文远将密信收入袖中,正色道,“书院之志,非为私利,实为天下寒门子弟争一席之地。然今朝堂之上,旧族势力根深蒂固,若无雷霆之势,恐难破此困局。”
沈文渊叹息一声,道:“赵兄之志,我自是明白。然今之势,若无圣意支持,单凭你一人之力,恐难抗衡。我今日来,亦有一策,或可一试。”
赵文远目光一亮:“请讲。”
沈文渊道:“陛下虽未明言支持书院,然亦未彻底否定。若能借机呈上书院贡士之实绩,令陛下亲眼所见,或许可扭转局势。我知翰林院中,已有数位贡士在策问之中展露才华,若能将他们的策问、奏议汇集成册,呈于御前,或可打动陛下。”
赵文远沉吟片刻,缓缓点头:“此策可行。然需速行,否则张敬之等人抢先一步,恐局势更难挽回。”
沈文渊起身拱手道:“我愿为赵兄奔走,将贡士之策问整理成册,并请几位翰林同僚作序,以示公允。”
赵文远感激道:“若能如此,书院之志,或有一线生机。”
送走沈文渊后,赵文远立即修书一封,命心腹快马加鞭,连夜送往书院,命林文昭与朱承志速将书院贡士之策问、讲义、论策等文稿整理,择其精要,誊抄成册,尽快送往京中。
与此同时,书院之中,林文昭与朱承志亦已察觉风声不对。林文昭召集书院诸学子,于讲堂之上郑重道:“诸位,书院之志,已临生死存亡之关头。张敬之等人,欲借弹劾之名,行清算之实。若书院之志被废,天下寒门子弟将再无出头之日。”
朱承志亦道:“书院虽得天子允准,然根基未稳,若无实绩呈于御前,恐难保书院之志不被废除。我等须速整理书院贡士之策问、讲义,以示书院之实学,亦以明书院之志。”
众学子闻言,皆神色凝重。有学子起身道:“先生,我等愿为书院之志出力,若书院有难,我等愿赴京请命!”
林文昭摆手道:“书院之志,非靠请命可成,而是靠才学立足。诸位只需安心治学,书院之事,自有我等处理。”
书院之中,顿时忙碌起来。诸学子纷纷将自己所作策问、讲义、论文整理誊抄,交予林文昭与朱承志审阅。林文昭亲自挑选,择其精要,命人誊抄成册,并附以书院贡士之讲学记录、策问对答等,务求详尽。
数日后,书院之策问集已整理完毕,由朱承志亲自护送,快马加鞭,送往京中。
与此同时,赵文远在京中亦未闲着。他一方面与沈文渊等人整理贡士策问,一方面暗中联络几位支持书院之大臣,请求他们在朝会之上为书院发声。
“书院之志,若能得几位重臣支持,或可力挽狂澜。”赵文远心中暗想。
三日后,朝会之上,张敬之果然率先出列,上奏弹劾书院贡士之策,言辞激烈,直指赵文远“图谋不轨,僭越祖制”,并请求陛下彻查书院贡士之事,废除此策。
皇帝听罢,面色沉静,未置可否。
张敬之话音刚落,户部尚书李元甫出列,拱手道:“陛下,书院贡士之策,虽为新制,然亦有其理。臣以为,若书院之志真能为天下寒门子弟争一席之地,朝廷不妨暂观其效,再作定夺。”
礼部侍郎王仲文亦出列道:“臣附议李大人之言。书院贡士之策,虽与科举并行,然亦可为朝廷选拔人才之另一途径。若书院之志真能培养出真正才学之士,亦可为朝廷所用。”
皇帝微微颔首,目光落在赵文远身上,道:“赵文远,朕听闻书院贡士之策问已整理成册,可呈上来。”
赵文远闻言,心中一震,随即躬身道:“臣已整理书院贡士之策问,呈于御前,请陛下御览。”
皇帝接过策问集,翻开数页,细细阅读,神色渐渐缓和。
良久,皇帝合上策问集,缓缓道:“书院之志,若真能为寒门子弟争一席之地,亦不失为良策。然朝廷旧制不可轻废,书院贡士之策,可试行三年,三年之后,若成效显著,再议是否推行天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