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生产队的小孩(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还躲不躲了!”
“不躲了!”
“告诉你,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抓回来你死得更惨!”冬婶又作凶狠地说。
“噢。”小如云哆哆嗦嗦地应道。
“那还不快去帮我生火?”
“噢。”
小孩子没有记性,这边打过,那边就忘。如云也是,昨天的伤还没好,今天又想找骂。
小如云没有兄弟姐妹,小时候就跟着大人屁股后面转了,什么都感到新奇,什么都想研究一下。
那个年代,农民根本就没有闲时,开春就开始育土肥田了!男人们架着小木船带上泥夹,(泥夹:是一个像大河蚌形状的铁匣子,在它的脊背端削嵌上两根长竹竿,将手把住竹竿,一叉下口就张开,一并拢下口就抿上,)
夹泥的时候是把铁泥匣子叉开,夹住淤泥后用力提上来,放到船仓里,而且脚下也要有巧劲,两只脚踏住小船的两沿,不是十分娴熟根本就站不稳当,更何况是提着这重重一匣子泥?所以这活一定要由力气大的人、而且还得是有经验的男工劳力来完成。
他们两脚踏住船沿,在沟塘里夹淤泥,再把泥捞放到船仓上,然后再把泥用铁锹掀到靠塘口的田里,等凉上个几天,不等干硬了就再用锹铲进筐子里,筐子是用柳条自己编织的,将筐子放到特制的木板上。木板也是自己做的,在木板两边钉上两个环,然后系上绳子,再将半软不硬的泥巴用锹铲进筐子里,妇女们挽起绳子背在肩上,拖着木板,将泥巴运往各处田块。在那个十年九涝的圩区,都是齐腰深的水田,也就数劳动人民智慧多,先辈们早知道了浮力的作用,用木板在水田里拖泥巴,当然要省下不少力气。所以这种轻巧的活儿就给了力气小的妇女们了。
如云是太好奇这铁家伙,等他们收工的时候,也自不量力地想去玩玩那个神奇的大家伙,可不但没搬动它,反而让它弹掉进水田里,成了泥巴猫,结果又惹妈妈一顿责骂。
学校这边也响应号召,组织学生分批打蒿支持生产队割草肥田。(打蒿:就是把路边田头的野蒿割下来放到还没春耕过来的水田里沤烂作基肥。因为那个时候没有多少化肥厂,用肥还得计划供应,一个生产队一年也就供应个几百来斤,种田全靠农家肥了。所以那时亩产五百斤就算高产了,全生产队人高兴都要命,总算交完公粮还有点儿剩有余了!)
小孩们像模像样的担着扁担,挑起箩筐,打着红旗,打蒿送肥、支援生产。(其实也就盖住了箩筐口),还一路走一路唱着革命歌曲:“一颗红心哎……向着党……”
那时候的人们都是起得很早,早上队长一吹哨,(那口哨,大家应该都认识,我就不多作介绍了。)大家都得起床,男人们赶紧出去看看自己今天的任务,女人们要洗衣早饭,还要管孩子,忙得一头恼火,干脆啪啪几下,把小孩们都打了起来,该放牛的放牛,该捡粪的捡粪,不会做事的大的带小的,管他们哭不哭,糊嘴要紧。
那时可谓是“全军总动员”!老人也不得闲,在家帮带小孩包带做送晚茶。(晚茶:是看夏日天气长,天到7、8点才黑,干活的人一般在下午3、4点钟的时候就因又累又渴又饿而干不动活了,为了让他们顺利干完活儿,队长特地让家里闲着的老人给做点儿希饭或是送点儿茶水加点干粮,在傍晚的时候送去田里给他们吃喝,所以就叫晚茶了。)
那个时候勤恳卖力的,队长喜欢了,社员忌恨了:“讨好卖力也是一分工,还害我们跟着吃亏?”所以走路都恨不得踹他一脚,要不然逮着个机会,好好教训一下,让他有所收敛。这不?机会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