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一章 再见索额图,真百官行述(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赫舍里府,一片忙碌景象。

之所以会这样,原因很简单,因为府中的主人们,要去盛京守孝了。

这可不是什么好迹象。

毕竟,守孝在什么地方守都可以,偏偏要离开作为朝廷所在的京师而去盛京,这本...

夜雨如织,东宫檐下铜铃轻响。沈昭立于廊前,手中握着一封尚未拆封的密报,指尖微微发冷。三日前皇后废黜、裴家流放的消息传遍朝野,京城震动,百官噤声。可他心中清楚,这场清算不过是掀开了冰山一角。真正的暗流,正在九重宫阙之下悄然汇聚。

他缓缓拆开信封,取出薄纸,字迹潦草却透着急迫:“殿下,韩烈死矣。”

沈昭瞳孔骤缩,呼吸一滞。

韩烈,靖安军统领,自幼随他习武,十年来出生入死,从未失手。昨夜尚有飞鸽传书,言已率死士潜入太湖底船坞,搜得第二批密档,正欲返程。如今竟……身死?

他强压心头翻涌的怒意,继续读下去??“贼人早有埋伏,湖底船坞设机关火药,整艘沉船炸毁。韩烈为护文书,独战七人,力竭而亡。临终前托人送出此信,并留遗言:‘地图有误,真相更深。’”

沈昭双拳紧握,指节泛白。

地图有误?那柳芸亲口所述、藏于宫裙夹层的地图,怎会出错?难道她也被蒙蔽?还是……有人在更早之前便动了手脚?

他猛地转身步入书房,命人召赵恒即刻入见。不多时,赵恒披蓑冒雨而来,面色凝重。

“韩烈死了。”沈昭声音低沉如铁,“连同他带去的三十名死士,无一生还。”

赵恒踉跄一步,险些跌倒。“不可能!那处船坞位置隐秘,除柳芸与您之外,无人知晓!”

“正因如此,才说明??”沈昭冷冷道,“我们从一开始,就被牵着鼻子走。”

他将密报掷于案上,目光如刀:“若柳芸所言属实,为何船坞早已被人布防?若她未说谎,那便是当年知晓秘密之人中,另有他人提前通风报信。而这人,不仅知道船坞所在,还能调动精锐伏击,甚至不惜引爆整艘沉船以毁证。”

赵恒额头渗汗:“您的意思是……宫里还有内鬼?且地位极高?”

“不止是宫里。”沈昭缓缓起身,踱至墙边悬挂的天下舆图前,手指一点江南,“是整个布局都错了。我们以为幽兰案只是后宫争斗,实则它是更大棋局的一枚落子。裴文远不过是执行者,皇后王氏也只是操盘手之一。真正幕后之人……或许根本不在宫中。”

赵恒心头一震:“您是说……藩王?”

沈昭不语,只是盯着舆图上那几处刺目的标记:晋州、凉州、扬州、荆州、益州??五地节度使皆由先帝旧将掌控,而这些将领,正是当年清洗降将家属政策的既得利益者。

换句话说,他们是幽兰案的受益者。

“母妃为何要留下地图?”沈昭忽然问。

“为了指引您找到证据。”赵恒答。

“不对。”沈昭摇头,“她若真想让我查清真相,为何不直接写下凶手姓名?为何要用半幅地图、玉佩夹层、宫裙缝线这般曲折的方式?她在怕什么?”

赵恒沉默。

“她在怕??**写下来的东西,会被篡改**。”沈昭眼神渐冷,“所以她只能用‘物证’传递信息,而非文字。因为她知道,宫中有一股力量,能轻易抹去任何明文记录。哪怕是一份奏折、一本档案、一封遗书,只要落入那人之手,便可化为乌有。”

“那……韩烈带去的人,有没有带回任何东西?”赵恒小心翼翼地问。

沈昭闭目片刻,低声道:“只有一块烧焦的木牌残片,上面隐约可见‘癸未年三月十七’字样。”

“癸未年?”赵恒猛然抬头,“那是……淑妃入宫第二年!”

沈昭点头:“也是她第一次执掌六宫事务的日子。更是‘幽兰案’发生前整整五年。为什么一块来自沉船的残片,会刻着这么早的日期?除非……那艘船并非二十年前所沉,而是更久之前就已废弃。”

他忽然睁开眼,厉声道:“传令下去,彻查永昌三年至七年之间,所有进出太湖水域的官船登记簿!我要知道,那几年里,谁曾频繁出入湖心岛?又有哪位大臣,曾在那段时期突然暴富或升迁?”

赵恒领命而去。

沈昭独自坐回案前,点燃一支安神香。烟雾袅袅升起,映得他面容忽明忽暗。他取出母妃遗留的日记残卷,一页页翻看。其中一段话引起了他的注意:

>“芸儿可信,然亦须防其心软。彼曾见吾血书焚于炉中,泪落如雨。我知她不忍,故未尽言。若他日太子寻来,切记:**非所有忠仆皆无辜,非所有仇敌皆恶人**。世事如网,牵一发而动全身。勿信一人之言,当察全局之变。”

沈昭心头一震。

“心软”?柳芸曾见母妃焚毁血书?可她在井台相见时,从未提及此事!

他立刻提笔写下一道密令,命心腹暗探重返苏州,秘密调查柳芸二十年来的行踪轨迹,尤其关注她是否曾在某段时间内频繁前往城外某座废弃尼庵??据旧档记载,那正是陈妈妈“病逝”后停灵三日之地。

两日后,回报传来:柳芸确有每月初一赴尼庵上香的习惯,风雨无阻。而近十年间,她每次离开时,总会与一名老尼低声交谈良久。该尼姑法号“静尘”,原是冷宫旧婢,因触怒皇后被逐出宫,削发为尼。

沈昭当即下令:“请静尘师太入京,务必确保安全。”

又三日,一辆不起眼的马车悄然驶入东宫侧门。车内走出一位苍老比丘尼,双手合十,神情平静。

沈昭亲自迎入内室,奉茶后直言:“师太可知我为何请您前来?”

静尘抬眼看他,目光深邃:“为淑妃娘娘的遗愿。”

“您知道多少?”沈昭问。

“我知道她没死于毒药。”静尘缓缓道,“那一夜,我躲在柴房缝隙中看见了全过程。她确实是中毒身亡,但那毒,并非来自饮食,而是……**熏香**。”

沈昭浑身一凛。

“当晚,高德全亲自送来一盒‘宁神檀香’,说是陛下赐予冷宫安寝之用。淑妃本不愿点,可那香气一燃,便令人昏昏欲睡。她勉强撑到三更,终于倒下。我冲进去时,她嘴唇发紫,指甲青黑,口中喃喃念着两个字:‘凤仪’……然后,林嬷嬷带着两名太医进来,说‘人已自尽’,随即封锁现场。”

沈昭咬牙:“所以验尸报告也是伪造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