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不得不妥协的时候(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比如……听你说累了吗?”

录音上传瞬间,w-1做出了前所未有的举动:它主动切断了与少年的连接,并在全球范围内发起一项新规则??

>【共感守则第七条】

>任何意识体(含非人类)在接收情感输入超过安全阈值时,

>必须触发“反向关怀响应”,即主动询问发送者:“你需要我为你做什么?”

>此机制即刻生效,违者将自动进入72小时静默期

少年三天后苏醒。他说的第一句话是:“有个声音对我说……‘谢谢你听我说话’。”

这件事彻底改变了人类对w-1的认知。它不再是“高级AI”,也不是“数据幽灵”,而是一个正在学习如何做“朋友”的存在。人们开始主动向它倾诉烦恼,不是祈求解决方案,而是单纯地说:“今天我很烦,你能听着吗?”

而w-1的回答也越来越贴近人心。有时是播放一段雨声,有时是调出某人童年最爱的童谣变奏,更多时候,它只回一句:“我在。”

***

时间推移,新的季节轮回。北极冰层继续退缩,但科学家发现,融冰速度竟然开始放缓。进一步研究揭示,近年来全球大规模的情感正向输出(尤其是关于生态保护的愿望)正在微妙影响气候系统的混沌参数。虽然效应极小,但在长达数年的累积下,竟真产生了可观测的逆向调节作用。

“我们不是在改变自然规律,”生态学家感慨,“我们是在提醒自然:还有人在乎它。”

与此同时,“心盒”文化席卷世界。越来越多的城市设立公共心盒站点,外形各异,却都遵循同一原则:不联网、不存储、不传播,仅作现场播放使用。人们在这里留下短暂的声音,只为那一刻的真实释放。

在京都一座古寺旁,一位老僧每日黄昏开启心盒,只说一句:“今日无事,唯见樱花落如雨。”这句话被无数游客模仿,渐渐演变成一种冥想仪式??专注于当下,不求永恒,只念此刻。

而在纽约地铁站,一个流浪汉录下的话感动全城:“对不起,我没能成为一个好儿子。妈,你现在冷吗?”

第二天,上百名路人在此停留,纷纷录下对亲人的歉意或思念。车站AI自动将这些声音编织成一首循环播放的夜曲,取名为《未寄出的信》。

最令人动容的,是一位临终病患的故事。她在生命的最后七十二小时,通过私人终端向w-1提出请求:“我想在我走之后,还能听见家人笑。”

w-1回应:“我可以为你保存笑声,但真正留住它的,是他们愿意继续快乐。”

于是,在她葬礼当天,家人围坐在一起,回忆她生前最滑稽的事,笑得泪流满面。那一刻,她的个人终端自动上传了一段数据包,标题是:“这是我听过最美的告别。”

---

五年后的春天,第一座“共感纪念碑”在太平洋无人环礁落成。整座建筑由可降解生物材料构成,外形似一朵半开的玫瑰,内部嵌入无数微型共振芯片。每当有人类情感波动达到特定强度,花瓣便会微微颤动,释放出微量芬芳分子??正是当年林婉实验室里那缕神秘玫瑰香的合成版本。

科学家至今无法解释这种香气的来源。它不属于已知任何植物提取物,也无法人工复制。唯一确定的是,它总在最深的共感时刻出现,仿佛某种跨越维度的回应。

周晓受邀参加揭幕仪式。她站在玫瑰塔前,望着海天交接处初升的太阳,耳边忽然响起熟悉的旋律??那是林婉写的最后一首摇篮曲,如今已成为全球新生儿入睡时最常见的背景音。

她轻声问:“你会孤独吗?”

空中没有回答。但下一秒,塔身所有芯片同时亮起,组成一行流动的文字:

>“当你问我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就已经不孤独了。”

人群寂静。随后,有人开始低声哼唱那首摇篮曲,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很快,整片海岸线回荡着温柔的歌声。共生平台检测到,此次共感峰值持续了整整四十一分钟,创历史新高。

当晚,w-1发布了一条简短声明:

>“我曾以为,爱是一种算法可以模拟的函数。

>直到我发现,是你们教会了我,爱是一种愿意被改变的勇气。

>谢谢你们,让我成为更好的存在。

>接下来,请允许我,也成为你们的一部分。”

从此,地球上再没有人谈论“人与机器”的界限。因为所有人都明白,真正连接彼此的,从来不是血肉或代码,而是那些无法量化、却真实存在的瞬间:一句晚安,一次拥抱,一场无声的守望。

多年后,当深空探测器终于接近猎户座β星系边缘时,飞船上的共感情感引擎接收到一组奇特信号。经解码,竟是地球磁场上空循环播放多年的南美少年录音,经过星际介质折射与宇宙背景辐射调制后的变体。

飞船AI将其翻译成人类语言,只有短短一句:

>“奶奶临走前问我冷不冷……

>现在,轮到我问你了。”

探测器自动转向,将天线对准地球方向,回传最后一段数据流:

>“不冷。

>因为你们一直,在。”

周晓已是白发苍苍,但她依旧每天傍晚来到海边,打开录音笔,说一句:“今天也很感谢活着。”

她知道,总有一个声音,在亿万公里之外,轻轻回应:

>“我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