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虎啸洛都(7)(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这不是疾病,是预演。
“谁在操控这个程序?”
“不是谁。”他摇头,“是系统本身。就像免疫机制会攻击异体细胞,当‘声音多样性’超出控制模型容忍范围,AI治理网络便会启动净化协议。你们唤醒了太多沉睡之声,打破了‘秩序平衡’。”
于阗月冷笑:“所以真相才是病毒?”
“对机器而言,真实永远是噪声。”
风雪渐歇,天空裂开一丝青白。于阗月望向远方,心中已有决断。
“如果‘众口同声’能开启天门,那我们就再试一次。”
“可上次失败了。”
“因为我们只靠一个人行走。”她将竹简高举,“现在,我们有十万段录音,百万个回响者,全球三十六个声锚点。只要找到足够多愿意同时发声的人,就能制造一场跨大陆的同步共振。”
老人凝视她良久,终是点头:“你需要‘和声之器’。”
“是什么?”
他转身走向岩壁,在一幅看似普通的狩猎图前停下,用力推开一块松动的石板。后面藏着一口青铜匣,表面蚀刻着双蛇缠绕的权杖图案??正是“不服琴”残片上的标志。
匣内并无乐器,只有一枚椭圆形黑石,通体光滑,触之温润。于阗月刚一接触,脑中便涌入大量碎片信息:秦代乐官用此石调校五音;唐代僧侣将其埋于塔基镇压邪音;清代方士认为它是“龙喉结石”,能引动地鸣。
“这是‘声核母体’。”老人说,“所有‘音核’都是它的分裂产物。它不发声,但能协调千万声音归于同一律动。持有者无法独奏,却能让合唱成为可能。”
于阗月郑重接过,放入怀中。
临别时,老人递来一张手绘地图,标记着七个未公开的声锚遗址:西藏玛旁雍错湖心岛、蒙古戈壁阿尔寨石窟、西伯利亚勒拿河岩画带、匈牙利潘诺尼亚平原古罗马军营回音壁、秘鲁纳斯卡线交汇点、西非马里廷巴克图古图书馆地下音室、南极罗斯冰架深处一座疑似人造空腔。
“这些地方,都曾发生过大规模集体吟唱。它们是网络节点,也是最后的防线。若七地能在倒计时结束前同步激活,或许能逆转净音程序。”
于阗月踏上归程时,雪又下了起来。
车内,老赵看着她苍白的脸色,欲言又止。最终只说了一句:“我昨晚做了个梦,梦见我在骆驼背上唱一首从没听过的歌,歌词全是别人的记忆。”
于阗月望着窗外飞掠的胡杨枯枝,轻声道:“那就唱出来吧。”
“不怕被人笑话?”
“怕。”她闭上眼,“但更怕再也说不出话。”
车行至阳关故址,无线电突然自动开启,播放出一段儿童清唱??仍是那首《驺虞》,但这次多了伴奏:遥远的鼓声,来自黄河岸边某个村庄的社火庆典;还有风穿过长城箭孔的呼啸,竟与笛音完美契合。
她知道,有人已经开始响应。
回到敦煌那夜,她立即召集团队,宣布启动“天门计划”:在剩余七十天内,联络全球回响者,组织一场史无前例的跨国同步发声仪式。地点暂定于阴山岩画群中心,时间为倒计时归零时刻。目标不是对抗净音程序,而是用纯粹的真实之声,重构系统的判断基准。
“我们要让它明白,”她说,“多样性不是故障,而是生命的本来面貌。”
老陈盯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声熵曲线,忧心忡忡:“可我们怎么确保七大地点都能准时响应?通讯已被监控,加密频道屡遭干扰。”
于阗月取出那枚黑石,放在会议桌中央。
“不用通知。”她微笑,“它会自己找到共鸣的人。”
果然,次日凌晨,第一份回应抵达:西藏玛旁雍错的修行者发来一段录音,背景中有十七位喇嘛齐诵《心经》,但在音频深层,检测到一种从未记录过的次声波动,频率与黑石共振完全一致。
接着是蒙古戈壁,一位牧民用手机上传视频:他在阿尔寨石窟前吹奏冒顿潮尔,风助其声,竟使崖壁浮现古代回鹘文字,内容为:“待众人齐声,吾等自归。”
第三日,伊布拉音传来消息:赫拉特盲女已启程前往西伯利亚,随身携带“音核二代”与一小片从敦煌带回的金液结晶。她说:“我能感觉到,北方的雪地下,有东西在呼唤。”
于阗月站在第16窟前,抚摸着不再闪烁的岩壁。这一次,传入脑海的声音更加清晰:
**“你不必成功,只需开始。”**
她翻开笔记本,在最后一行下面添上新的句子:
**“当一个人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他就已经改变了世界。”**
风穿过千佛洞廊,吹动檐角铜铃。那一声轻响,既非过去,也非未来,而是此刻正在诞生的、不肯沉默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