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立规矩(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袁小四将信纸轻轻折好,夹进那本已经翻得边角卷起的《共厨手册》里。阳光从厨房的玻璃窗斜斜地洒进来,落在案台上一排整齐的调料罐上,映出琥珀色的光晕。甜梦记的清晨总是这样安静又忙碌??锅盖微颤,蒸腾着米粥的香气;灶火轻响,煎蛋在铁锅里滋滋作响;墙上的挂钟指向六点二十分,像一只准时睁眼的猫。

他走到门口,拉开那扇被无数双手摩挲过的木门,门外果然站着几个等饭的孩子。他们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脸蛋冻得通红,手里抱着空饭盒。看见袁小四,最小的那个女孩怯生生地笑了:“袁老师,今天有鸡蛋吗?”

“有。”他弯腰摸了摸她的头,“还有葱花饼,热乎的。”

孩子们欢呼一声,鱼贯而入。这是甜梦记最寻常的一幕,却也是袁小四心里最踏实的时刻。十年前,他还蜷缩在深圳某条后巷的纸箱堆里,饿得啃过别人丢掉的泡面渣。那时他做梦都想不到,有一天自己不仅能吃饱,还能每天为别人煮一顿饭。

他系上围裙,开始打蛋、调浆、生火。动作熟练得像是呼吸一样自然。灶台上方挂着一块小黑板,上面写着今日菜单:小米南瓜粥、葱油饼、凉拌萝卜丝、茶叶蛋两枚(生日加餐)。底下一行小字是都都留下的规矩:“饭要热,话要暖,心要看得见。”

中午时分,阳光正好。孩子们围坐在长桌旁吃饭,叽叽喳喳地说着学校的事。有个男孩突然举手:“袁老师,我妈妈说,我们老家冬天特别冷,村里的老人都是吃剩饭冷馍。您能不能也去那儿教他们做饭?”

袁小四愣了一下,随即笑了。他从抽屉里拿出一张地图,铺在桌上。那是都都走过的路线图,红线蜿蜒如脉络,从东北雪原到西南边陲,再到西北荒漠,每一个落脚点都被标注成一颗小小的火焰图标。

“她去过的地方,火就烧起来了。”他说,“但她一个人走不完所有路。所以我们得学会自己点火。”

下午三点,快递员送来一个包裹。外包装沾着泥渍和霜痕,寄件人一栏写着“内蒙古?新巴尔虎左旗牧区小学”。袁小四剪开胶带,里面是一叠泛黄的作业本、几张孩子画的蜡笔画,还有一张合影??十几个穿着厚棉衣的孩子站在一间破旧教室前,手里举着纸牌,上面歪歪扭扭写着:“我们要厨房!”“想吃热面条!”“都都奶奶快来吧!”

他的眼眶有点发热。

这时手机震动,是苏晴的语音消息:“都都姐刚落地乌鲁木齐,那边一所盲童学校的厨房改建项目下周启动。她让我告诉你,种子教室第三期教材已经定稿,重点是‘触觉辨食材’和‘声音控火候’,你可以直接拿去用。”

他又点开视频链接,画面中,都都正蹲在一个土灶前,手把手教一位蒙古族老太太揉面团。风很大,吹乱了她的头发,但她笑得很稳:“你看,手心要空,像捧着一只小鸟。太用力,面会疼;太轻,劲道出不来。”

镜头外传来孩子们齐声念口诀的声音:“三揉九醒十八翻,热饭香自苦寒来。”

袁小四关掉视频,坐回椅子上,久久未动。

他知道,都都不只是在教人做饭。她在重建一种尊严??那种“我还能为自己、为别人做点什么”的感觉。很多被遗忘的人,不是死于饥饿,而是死于无人记得他们需要吃饭。

夜深了,甜梦记熄了灯,只有冰箱的微光还在闪烁。袁小四却没有睡意。他翻开笔记本,在空白页写下几行字:

>内蒙古牧区小学:无厨房,冬季零下三十度,学生每日仅靠冻馍充饥,教师流动率高。

>

>可行方案:

>

>1.搭建简易保温共厨帐篷(参考东北模式);

>

>2.引入太阳能灶+生物燃料炉双系统;

>

>3.培训本地两名常驻厨师志愿者(优先女性或退休教师);

>

>4.开发耐寒主食包(含速发面剂、脱水菜粒、高热量坚果粉);

>

>5.启动“一碗热面计划”:每收到一份求助信,甜梦记就多煮一碗面,拍照上传,形成温暖接力。

写完,他合上本子,走到厨房角落,打开那个贴着“火种箱”标签的铁皮柜。里面整整齐齐码着几十个迷你菜谱复印件、保温餐篮样品、发酵酵母块、干制香料包……每一样都是都都亲手准备的“播种工具”。

他取出一套,仔细打包,附上一张手写卡片:“亲爱的小朋友们,都都老师暂时不能来,但她的锅铲在我手上。明天,我们就开工。”

第二天清晨,一辆邮政车驶离甜梦记门口,载着希望奔向草原深处。

与此同时,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一个绿洲村落,都都正坐在维吾尔族大妈阿依古丽家的炕上喝奶茶。屋外沙尘未歇,屋内却暖意融融。墙上挂着一把铜壶,锅里炖着胡萝卜羊肉抓饭,香气弥漫整个房间。

“你说的‘共厨空间’,我们叫‘阿克萨拉’,意思是‘大家一起吃饭的地方’。”阿依古丽笑着说,眼角的皱纹像花瓣一样舒展开,“我年轻时就在村宴掌勺,后来孩子们都走了,没人再办席了。”

都都点点头,从背包里拿出一张设计图:“我想把废弃的村礼堂改成共厨中心,白天教老人孩子做饭,晚上变成故事会、识字班。屋顶装太阳能板,院子里种耐旱蔬菜。”

阿依古丽看着图纸,忽然红了眼眶:“我丈夫十年前去世那天,我烧了一大锅手抓饭,可没人来吃。我觉得,我的心也凉透了。”

都都轻轻握住她的手:“但现在有人想吃了,你愿不愿意再烧一次?”

三天后,村里二十多位妇女聚在礼堂前。她们戴着头巾,有的拄拐,有的抱着孙儿,眼神里带着迟疑与期待。都都站在临时搭起的灶台前,大声说:“今天我们不做复杂的菜,只学一件事??如何让一锅清水变成让人想回家的味道。”

她示范了最简单的番茄蛋汤:先炒香姜末,再倒入开水,放入切块番茄,最后淋蛋液搅成絮状。每一步都放慢动作,配上手势和口语讲解。

当第一碗汤端出来时,一位老太太颤巍巍接过,喝了一口,突然捂住嘴哭了:“这是我嫁过来第一天,婆婆给我煮的……她说,会做汤的女人,能把日子过得有滋味。”

人群安静下来,继而响起低低的啜泣声。

那一刻,都都知道,火已经点燃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阿克萨拉共厨中心一点点成型。村民们自发清理废墟、搬运砖石;孩子们放学后主动来帮忙洗菜;连平时沉默寡言的老木匠也送来亲手打造的长桌和板凳。

第五天夜里,一场小型“共厨首宴”举行。菜品并不精致:土豆炖牛肉、凉拌黄瓜、玉米糊、酸奶疙瘩。但每个人都吃得格外认真,仿佛这不是一顿饭,而是一场久违的团圆。

席间,一个小男孩站起来,结结巴巴地说:“我……我想谢谢都都老师。我妈以前总说家里穷,饭不好吃,她对不起我。现在她每天回来都问我‘想吃什么’,还学会了煮红豆粥。”

全场掌声雷动。

都都没有说话,只是起身走到灶前,盛了一碗汤,放在角落的小供桌上??那里摆着一张黑白照片,是一位笑容温婉的老妇人。

“这一碗,给所有没能等到热饭的人。”她说。

风沙渐息,月光洒在新建的烟囱上,袅袅炊烟笔直升起,像一根连接天地的线。

一个月后,阿克萨拉正式挂牌运行。都都离开那天,全村人送她到村口。阿依古丽塞给她一包晒干的玫瑰花:“这是我们这儿特有的沙漠玫瑰,泡水喝,能暖胃,也能暖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