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5章 乾元十九年,人口三亿五千万(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625章乾元十九年,人口三亿五千万(第1/2页)
到了乾元十六年,大唐人口居然从两亿一千多万,狂飙到了两亿八千多万,把李承乾都给吓了一大跳。
看来他预计的人口飙升,属于提前了。
这是任何人都没有预料到的。
但是,也并非是空穴来风。
原因就在于,收音机的普及。
各地收听到政策的民众,伴随着各种各样的讨论,已经开始渐渐懂大唐的国政。
政策好,百姓安心,生活也过好了,自然就更愿意多生。
同时,在政策的号召之下。
原本考不上的一些书生,也开始放下身段,进入各地渐渐开始开办的小学中,成为了教书育人的夫子,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同时也给家里赚钱。
大唐的小学遍地开花,有时候一个县里都得三五所,要不根本无法容纳那么多学生。
在政策里也有讲过,读书识字是每个人基本的义务,也是未来大唐的栋梁。
未来,如果不会读书识字,那就只能做苦力,只能回家种地。
在这种宣传之下,生活也过好了的基础上,百姓当然就更愿意让孩子去学习,不再把他们看成劳动力的一份子。
同时,伴随着各种大大小小的发明,工匠业也开始大发展。
各种各样低阶的手工作坊,到高等级的科技研发,同样也是遍地开花。
甚至因为十万个为什么的影响,民间出了许许多多基础或许不扎实,但却富有创造力的人才。
他们或改良身边的工具,并不以此为牟利,而是传播出去的。
或做出各种各样灵光一闪的手工物品,然后找商家技术入股或者买断,让自己发一笔小财。
大唐的各行各业,可谓是欣欣向荣。
肉眼可见的变化,几乎每一天都在发生。
接近三个亿的人口,如果从高空看去,大唐的范围之内,除了一些人实在不适合生存的地域,人烟相对稀少之外,其他地方人潮如织。
而且肉眼可见,大多数都是年轻人,这是一个充满了活力的时代。
乾元十七年,李承乾等待已久的小麦增产,终于是期盼到了,比太平稻晚了好几年。
小麦的亩产量,从原本的最好两百斤左右,提升到了三百斤。
看起来提升不多,但实际已经提升了三分之一,而且是稳定的增长。
整个大唐来讲,主食瞬间多了不少。
尤其是北方地区,习惯了吃小麦为主的食品,水稻实在有些吃不惯。
只不过没得选择的情况下,那肯定是吃水稻。
尽管人口狂飙,但在整个南北两方的支撑下,总产量也急剧提高。
百姓不但吃得更饱,反而渐渐有了更多的肉食。
同时,半自动步枪做成了自动步枪,再加上各种核心科技的发展,制造速度也大大增强。
到目前,自动步枪的子弹已经达到一千万发,自动步枪本身更是有了足足十万支。
尤其是炸弹方面的发展,火药的提炼和改变,已经足够炸开一些不太厚实的城墙,让攻城战变得更加简单。
在这样强力的武器之下,大唐已经有了足以应对内外所有压力的能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625章乾元十九年,人口三亿五千万(第2/2页)
于是,在乾元十八年,李承乾下了一道千古未有的圣旨,解除全大唐范围内,除了长安城外的所有城墙。
允许推倒,也允许建新城,但不允许再修城墙和护城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