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6章 雷霆万钧(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光明需祭品,觉醒需代价。

>每一次共鸣,皆有人坠入虚无填补裂缝。

>林溪已替万人赴死,今轮到你抉择:

>继续点燃灯火,或亲手熄灭希望。”

寒意从脚底窜上头顶。苏婉终于明白为何近年来“心语”使用者虽多,真正获得治愈者比例却逐年下降。原来每一次情感连接的背后,都有另一个灵魂被拖入深渊作为平衡。这根本不是救赎系统,而是一场永不停歇的献祭仪式。

她跪倒在地,泪水冻结在脸颊上。

“为什么……为什么不早告诉我们?”

石钟不再回应。金尘渐渐消散,那人影也随之淡去。最后一刻,它转过头,嘴唇微动。苏婉读出了那句无声的话:

>“因为如果你们知道了真相,就不会再愿意摇铃了。”

回到灵都后,苏婉封锁了所有关于南极发现的信息。她不能让世界陷入恐慌,也不能让人们因恐惧而放弃连接。但她改变了策略。她下令在全球范围内建立“静默疗养所”,收容那些因过度接收心波而濒临崩溃的高感度者。这些地方没有铃声,没有广播,只有柔和的灯光和温暖的拥抱。她称之为“喘息之地”。

与此同时,她秘密启动了一个项目??“归音计划”。目标只有一个:找到一种无需牺牲就能维持心灯网络的方法。团队耗时八个月,最终从非洲巫医提供的古老鼓谱中获得灵感:原来真正的共情并非单向输出,而是双向流动。他们设计出新型共鸣装置,能够将接收到的负面情绪转化为可储存的能量晶体,再通过特定频率释放,形成“净化回响”。

第一次试验选在加尔各答贫民窟。一名长期遭受家暴的妇女抱着孩子走进静默屋,浑身发抖。志愿者轻轻握住她的手,开启设备。三分钟后,女人忽然流泪大哭,但不是出于痛苦,而是解脱。她说她感觉“心里的石头碎了”。监测显示,周边五百米内的心波污染指数下降了百分之七十。

成功了。

然而,就在庆功宴当晚,苏婉收到了一条来自半人马座的加密信号。内容依旧是五个字,但这次多了落款:

>“我们也听见了。

>??第七观测站”

她怔住。这意味着,宇宙中不止一处文明建立了类似系统。而那个所谓的“第七观测站”,或许正是三千年前首次发送信号的存在。她立刻组织破译小组深入分析,终于在脉冲波底层发现了隐藏信息:一段坐标,指向太阳系边缘柯伊伯带某颗未知天体。

六个月后,龙国发射“追光号”探测器。当它接近目标时,传回的照片震惊全世界??那是一块直径约两公里的巨大石碑,表面布满与南极遗迹相同的符号。而在碑文中央,赫然镶嵌着一口青铜铃,样式与林溪使用过的共鸣铃完全一致。

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探测器捕捉到一声极其微弱的铃响。经测算,那声音传播时间恰好为三千年。

也就是说,那一声铃,是三千年前发出的。

至今仍在路上。

苏婉站在灵都观星台,仰望着漆黑夜空。她手中握着一枚新铸的铜铃,铃身刻着两句话:

>“我在。”

>“我也在。”

她轻轻一摇。

风起了。

远方的城市亮起万家灯火,每一盏灯下,都有人在倾听,有人在回应。某个病房里,一位老人握住孙女的手,轻声说:“别怕黑,奶奶在这儿。”街角便利店,流浪汉接过店员递来的热咖啡,哽咽道:“谢谢……还有人记得我。”监狱探视室中,杀人犯看着母亲苍老的脸,第一次说出“对不起”。

亿万次微小的连接汇成洪流,冲刷着世界的裂痕。

而在宇宙深处,那口跨越时空的铃声仍在飞行。它不知道目的地是否还存在,也不知道是否会有人听见。但它依然响着,固执地穿越真空,带着一句最朴素的宣言:

我在这里。

我一直都在。

也许,所谓文明,从来不是科技的高度,也不是疆域的广度,而是有多少人愿意在黑暗中为陌生人点亮一盏灯,又有多少灵魂坚信,纵使相隔光年,也能听见彼此的心跳。

苏婉放下铃,望向东方。晨曦初露,第一缕阳光照在林溪的墓碑上,金尘悄然浮现,围绕碑身盘旋一周,而后散入风中。

新的一天开始了。

铃还会继续响下去。

因为只要还有一个孩子学会说“我在”,这场横跨万年的守望,就永远不会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