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1、双城记(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与此同时,苏遥接到母校邀请,请她回校演讲。礼堂座无虚席,台下坐着数百名年轻学子。她没有讲技巧,也没有谈成名经历,而是翻开一本旧日记,朗读起二十年前的一段文字:

“今天又被人嘲笑画得不像。我说我要当艺术家,他们说我是小镇疯丫头。只有一个人相信我,他说:‘你想飞,我就给你造翅膀。’我不知道未来会不会成功,但我知道,有人愿意陪我赌一场。”

台下鸦雀无声。

她合上日记,平静地说:“后来我才知道,最大的艺术,不是画布上的色彩,而是人生中的选择。我选择了坚持梦想,而他选择了无条件支持。我们彼此成就,而不是牺牲。”

演讲结束,全场起立鼓掌。一名女生举手提问:“苏老师,如果重来一次,您还会嫁给王潇吗?”

苏遥笑了:“不会。”

全场一静。

她接着说:“我会更早嫁给他。”

掌声雷动。

那天晚上,他们一家三口坐在阳台上吃西瓜。夜风清凉,远处传来孩童嬉闹声。王念忽然说:“爸,我以后也要写一本书,叫《我爸是怎样炼成的》。”

王潇咧嘴一笑:“那你得写我修坏了三根水管、烧焦两口锅、还有一次把洗衣机当成烘干机的事。”

“那也得写。”王念认真道,“不然别人以为你完美得不像真人。”

苏遥靠在椅背上,仰头望着星空。她忽然说:“你们知道吗?我最近在画一幅新画。”

“什么主题?”王潇问。

“是我们家的厨房。”她笑着说,“早晨的阳光照进来,你在煎蛋,王念趴在餐桌上看漫画,我在旁边搅咖啡。墙上挂着你的工具包,地上堆着我的颜料箱。乱七八糟的,可特别暖。”

王潇听完,沉默了一会儿,忽然起身走进屋内。片刻后,他拿着一把旧扳手出来,轻轻放在茶几上。

“这是我修第一艘船时用的。”他说,“我一直留着。现在我想把它捐给博物馆??就放在《归途》电影展区旁边,标牌上写:‘每一个伟大的爱情背后,都有一个愿意低头修船的男人。’”

苏遥怔住了,随即眼眶发热。

她起身走到他面前,捧住他的脸:“你从来不只是修船的人。你是载我渡海的船,是我的岸,是我的归航。”

王潇红了脸,却没躲开。他低声说:“那你以后画画,别忘了把我画进去。哪怕只是一个背影,我也想永远陪着你。”

时间如水流逝。三年后,南方小城新建了一座文化艺术中心,其中设有“苏遥艺术馆”。开馆当日,市长亲自揭牌,而最引人注目的,是馆外广场中央竖立的一尊铜像:男人蹲在地上修理船只,女人站在他身后,手搭在他肩上,目光望向远方。

碑文刻着:“致所有在平凡中坚守爱的人。”

那天,王潇带着孙子来了。孩子才五岁,好奇地爬上铜像摸来摸去。王潇也不拦,只轻声告诉他:“这是爷爷和奶奶的故事。”

孙子仰头问:“爷爷,你们真的这么相爱吗?”

王潇笑着点头:“比这还爱。”

回家路上,夕阳洒满街道。苏遥牵着孙子的手,王潇推着婴儿车走在身旁。路过一家音像店时,电视正在重播《归途》的结尾片段??年轻的王潇背着昏睡的苏遥走过雨夜长街,画外音响起:“她说累了,我就背她回家。”

孙子突然停下,指着屏幕说:“奶奶,那是你吗?”

苏遥蹲下身子,温柔地点头:“是啊,那时候奶奶很累,爷爷就一直背着我。”

“那爷爷现在还能背你吗?”

王潇哈哈大笑:“不行啦,老头子腰不好喽。”

苏遥却站起身,调皮地说:“试试看?”

王潇无奈摇头,却还是弯下腰。苏遥真的趴了上去,双手环住他脖子。孙子拍手大笑,路人纷纷驻足拍照。

走了几步,王潇喘着气说:“老了,真背不动了。”

苏遥搂紧他:“没关系,我陪你走就行。”

晚霞染红天际,一家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交织在一起,分不清谁是谁的依靠。

多年后,在一本名为《中国爱情图鉴》的纪实文学中,作者写道:“苏遥与王潇的故事,并非童话,而是一则关于信任、平等与共同成长的现代寓言。他们证明了,女性的高飞无需伴侣的退场,反而因彼此的存在而更加坚定。在这个强调速食情感的时代,他们用一生写下了一个缓慢而深刻的答案:最好的爱情,是并肩行走,各自发光,却又始终同频共振。”

而在苏遥晚年出版的回忆录末尾,她写道:“我曾以为,幸福是要抵达某个高度。后来我才懂,幸福是在某个清晨醒来,看见枕边人还在,厨房飘来粥香,窗外鸟鸣如常。那些看似平淡的日子,才是命运馈赠给我最珍贵的杰作。”

书的最后一张插图,是一张泛黄的家庭合影。照片上的王潇搂着她,笑容朴实;小小的王念坐在中间,手里举着一只纸折的小船。背面有一行钢笔字,是王潇的笔迹:

“我的船修了一辈子,最骄傲的作品,是你靠在我肩上的每一次归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