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剑起处 第六十一章 龙虎山上(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一卷剑起处第六十一章龙虎山上(第1/2页)
龙虎山。
这个名字,在整座人间,尤其是在那波澜云诡、超脱凡俗的修仙界,有着独一无二、无可撼动的分量。它并非仅仅是一座山,一个门派,更是一种象征,一个传奇,是悬在所有修行者头顶的、不言自明的规矩与尺度。若说仙家亦有魁首,执牛耳者,天下修士,无论正邪,无论道统,提及龙虎山,无不心存三分敬畏。
此山位于中土神州腹地,不属任何王朝疆域,超然物外。山势并非一味陡峭险峻,而是兼具雄奇与灵秀,峰峦叠嶂,如龙盘虎踞,故得此名。山中常年云雾缭绕,非是凡尘水汽,而是浓郁到近乎化不开的天地灵机所化,寻常修士在此吸上一口,便抵得过山下数日苦修。奇花异草遍布,珍禽瑞兽隐现,飞瀑流泉之间,常有道韵自然显化,钟灵毓秀,莫过于此。
然而,真正让龙虎山屹立万载不倒、威震人间的,并非这得天独厚的洞天福地,而是居于山上天师府中的历代大天师,以及他们所肩负的那个自远古传承而下、沉重如山又光辉万丈的使命——看护人间。
这使命,并非空泛之谈,亦非争霸之辞。它不涉王朝更替,不理会人间帝王的权柄争斗,甚至不主动干涉寻常的门派纷争、修士恩怨。龙虎山的目光,始终投向更高、更远、也更危险的层面。
镇守气运,梳理地脉,监察天地异动,防范乃至清除那些足以倾覆人间秩序、造成生灵涂炭的“大灾劫”。
这“大灾劫”,可能是自天外而来的邪魔,可能是自九幽之下爬出的古老怨念,可能是某些修士妄图以亿万生灵为祭品修炼的禁忌邪法,也可能是因天地规则紊乱而引发的、波及数洲之地的恐怖天灾……凡此种种,皆在龙虎山的监察与应对范畴之内。
历代大天师,便是这使命最直接的执行者。他们并非由弟子推举,亦非依靠血脉传承,其继任,玄之又玄,据传乃是得了三清道祖认可,受箓于天,承袭初代天师张道陵之道统与无上神通,自然而然便知晓自身职责所在。每一位大天师的诞生,都意味着人间多了一根定海神针。
纵观龙虎山那绵长而近乎被神话的历史长卷,初代天师张道陵于鹤鸣山得道,创立正一盟威之道,斩妖除魔,奠定基业,其传说早已深入人心。而后,历代天师前赴后继,皆有赫赫功绩载于隐秘的“天师箓”中。
有第三代天师,曾于神州地脉将倾之际,以身合道,稳固九州龙脉三百年,自身道基受损,终其一生未能窥得更高境界,却无怨无悔。有第八代天师,独闯南疆巫蛊之源,以无上雷法净化千里瘴疠,解一方生灵倒悬之苦,自身却中了难以祛除的太古蛊毒,晚年备受煎熬。有第十五代天师,察觉北海有远古大妖苏醒,欲掀起灭世海啸,遂孤身前往,激战七日,终将大妖重新封印于万丈海眼之下,自身亦力竭坐化,道消魂散。有第三十二代天师,推衍天机,预见西域有魔国将兴,不惜耗费百年寿元,引动九霄神雷,提前击碎其国运龙脉,消弭一场席卷大半人间的兵祸于未发之时。
此等事迹,不胜枚举。但绝大多数,并不为凡俗所知,甚至在山下修仙界,也仅有极少数传承久远的大派掌教或隐世老怪,才隐约知晓一些碎片。龙虎山从不刻意宣扬,历代天师行事,但求问心无愧,但求人间安稳,功过是非,任由他人口舌。
正因这超然的使命,龙虎山立下了一条铁律,亦是其能得天下修士隐隐信服的重要原因——绝不参与山下王朝事务。
不介入皇权争夺,不充当任何王朝的国师或供奉,不因王朝兴衰而改变自身立场。无论是人间第一大王朝的神都帝皇,还是边陲小国的落魄君主,前来龙虎山祈求见大天师一面,皆是缘法自然,见或不见,全凭天师心意,且绝无可能得到龙虎山对于其王朝国祚的任何承诺或支持。
在龙虎山看来,王朝更替,乃是人道循环,自有其规律。只要不引发波及太广、动摇人间根基的浩劫,龙虎山便不会插手。修士干预王朝,倚仗神通搅动风云,看似能得一时权势,实则往往业力缠身,更易引发不可测的连锁反应,最终害人害己。天心门在梁国的所作所为,若放在龙虎山的尺度上衡量,已然是走了歧路,只是尚未触及那条“大灾劫”的底线,故而龙虎山并未有所动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一卷剑起处第六十一章龙虎山上(第2/2页)
这份超然,这份专注于“看护”而非“统治”的坚持,使得龙虎山在拥有无上威严的同时,也避免卷入无数红尘是非,得以保持其清净与纯粹,专注于那真正关乎人间存亡的大事。
七十年前,当代大天师,姓张,名讳已少有人知,世人皆尊称一声“张大天师”或“老天师”,便是因察觉到一股潜伏极深、源自上古的魔教余孽死灰复燃,其图谋甚大,欲以九幽魔气污秽中土神州核心地脉,若让其得逞,不止生灵涂炭,整个世界的修行根基都将受损。
于是,老天师持祖传天师剑,负龙虎法印,自封山门,孤身下山。那一战,具体情形无人得知,只知其后,魔教总坛被连根拔起,核心骨干被天师剑引动的煌煌雷法诛杀殆尽,残余势力星散。而老天师亦因此战受伤不轻,返回龙虎山后,便宣布封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