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1章、巨额订单来袭(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虽然王国华要求“毁约”,但是陈着哪里能同意,他怎么会做如此短视的事情。

“王总,那一万台合约机,可是我们白纸黑字说好了是无偿定制。要是随意更改,以后还有谁敢和溯回做生意啊。”

陈着诚恳的拒...

夜深了,城市沉入一种近乎透明的寂静。林浅没有开灯,只是坐在阳台上,任凉风穿过指缝,把思绪吹得散而远。手机屏幕暗下去又亮起,一条系统提醒悄无声息地浮现在锁屏上:【“未来信箱”第32789号信件已自动开启??写信人失联超五年,代读流程启动中】。

她点进去,看到那封信的发送时间是2018年冬天,坐标定位在四川凉山州一个偏远村小。发信人ID叫“山那边有海”,当时十二岁,是一名寄宿制小学六年级学生。信的内容很短,字迹歪斜却用力:

>“亲爱的五年后的我:

>我今天被同学推下楼梯,膝盖流血了,老师说是我自己不小心。

>我不想回家,阿妈去年走了,阿爸喝酒打人。

>我每天晚上都躲在被窝里哭,但我不敢出声。

>如果你还活着,请答应我一件事:

>别再让任何人说‘你活该’。”

附件是一段三秒钟的语音,播放时只有轻微的抽泣和布料摩擦声,像一只受惊的小兽蜷缩在黑暗里舔舐伤口。

林浅闭上眼,指尖轻轻摩挲着屏幕边缘。这封信曾在当年被标记为“高危”,萤火后台立刻联系当地支教老师上门探访,却发现孩子已在三天后转学至县里另一所中学,原校方称“家庭原因”。此后,“山那边有海”再也没有登录过系统,地址变更、电话停机、监护人拒接……所有联络方式全部失效。

如今,五年过去,这封信终于由系统判定为“永久失联”,转入代读程序。负责代读的是凉山本地一名彝族志愿者阿依嫫,也是曾经的萤火箱使用者。她在回信中写道:

>“亲爱的朋友:

>我不知道你现在哪里,是否还在走路时护着膝盖,是否仍害怕夜晚来临。

>但我可以告诉你??你说的话,有人听见了。

>不是你活该,从来都不是。

>是这个世界太迟钝,没能及时抱住你。

>如果你还醒着,请记得,曾有一个陌生人,为你哭过一场。

>如果你已经睡去,请放心,你的声音没有消失。

>它变成了风,吹过山谷;它变成了雨,落在操场;它变成了一句悄悄话,在无数个孩子耳边响起:

>‘你不孤单。’”

林浅看完,胸口闷得发疼。她起身走进书房,打开电脑,调出“代读服务”的运行数据。过去三个月,已有四十七封“沉默之信”完成代读,覆盖云南、甘肃、贵州、青海等十个省份。每一封回信都被录入“时空邮局”档案库,并同步寄送纸质版至当地教育局备案,确保即使技术崩塌,情感也不会遗失。

她忽然想到什么,翻出《极端干预案例年鉴》,找到编号2019-063的记录:**西藏林芝某中学男生跳崖事件**。那个男孩曾在萤火箱留下最后一句话:“我想看看云上面有没有妈妈。”当时救援未能及时抵达,家属拒绝接受采访,案件最终以“个人心理问题”结案。林浅一直耿耿于怀??如果那天值班的心理老师能多问一句“你想说什么”,而不是机械回复“请寻求专业帮助”,结局会不会不同?

她拨通阿哲的视频电话。画面接通时,他正站在新疆喀什的一间教室里,身后黑板上写着“情绪日记分享会”几个大字。他摘下眼镜擦了擦,声音低沉:“我知道你要问什么。”

“我们能不能……给那些已经离开的孩子,也写一封信?”林浅轻声说,“不是安慰家属,也不是形式主义。而是告诉他们:你们的存在,改变了后来的人。”

阿哲沉默片刻,点头:“已经在做了。上周,我们在哈密试点推出了‘回声碑计划’??每个因心理危机离世的学生,只要生前使用过萤火箱,就会在当地学校设立一块小型纪念石碑,刻上他们最后留下的真实话语,并附一句集体回应。比如那个想看云上有没有妈妈的孩子,他的碑文是:

>‘你说你想看看云上面有没有妈妈。

>现在,每当风吹过山顶,我们都说是她在回答你。’”

林浅鼻子一酸。她想起小时候语文课上学过的碑文,都是伟人功绩、英雄事迹,从未想过有一天,一个普通孩子的痛苦也能被郑重铭刻。

“这不是悼念,”阿哲继续说,“这是抵抗遗忘。我们不能让悲剧只成为统计数据,更不能让孩子觉得,死了才有人听。”

挂断电话后,林浅打开邮箱,发现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发来一份紧急函件:近期全国多所中学出现“模仿性倾诉”现象??部分学生并未真正存在心理困扰,却故意撰写极端言论投稿萤火箱,只为引起关注或测试响应速度。有校长质疑:“这种机制会不会反而诱导孩子制造危机?”

她没有立即回复,而是调取了最近一个月的“高危信件”分析报告。结果显示,在三千二百封标记为红色预警的信中,经核实确需干预的占78%,其余22%确实存在夸大或虚构成分。但她注意到一个细节:几乎所有“虚假求助”的孩子,在后续匿名问卷中都承认,“我只是想知道,真的会有人来找我吗?”

她提笔回复:

>尊敬的司领导:

>关于“模仿性倾诉”问题,我们认为其本质并非滥用系统,而是暴露了一个更深层的事实:

>很多孩子不是不需要帮助,而是不相信帮助存在。

>当他们用极端方式测试世界是否在乎自己时,恰恰说明他们在长期的情感荒漠中,已失去判断真实的坐标。

>萤火箱的意义,不在于分辨真假,而在于坚持回应每一次呼救。

>正如医生不会因为有人装病就停止接诊,我们也绝不因恐惧误判而关闭倾听之门。

>建议增设“陪伴式反馈机制”:对疑似非紧急案例,不直接驳回,而是安排志愿者进行温和对话,引导其表达真实需求。

>让他们知道??不必伪装成将死之人,也能获得温柔注视。

发送后,她长舒一口气。窗外天光微亮,晨雾弥漫,整座城市还在梦中缓慢苏醒。她泡了杯热茶,翻开日记本,写下新的一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