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五十七章 说是家人来寻(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叶知瑾站在上面,就好像随时都会融入到里面一样。

“叶……知瑾!”许少瑜小心翼翼地叫了一声。

前面的人回了头。

“你来得正好,你看看。”

转过身,叶知瑾指着那一片湖泊,“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什么?”许少瑜站在叶知瑾的身边。

“是镜湖。”

许少瑜皱眉,“为何是镜湖?”

“这里以前只是一个深坑而已,这些水,或许只是……”

说到这里,许少瑜停下了。

因为这里距离最近的湖还有很远,最近也没有下雨,这些水实在是来的莫......

风雪渐歇,晨曦初透。苏沉音立于太庙后殿的偏廊下,手中握着一卷《影鸦录》的抄本,指尖轻轻抚过封面上那枚暗红印鉴??“非天命,惟民心”。她将书交予苏砚时曾说:“此卷不入正史,亦不列典籍,只存于你手,待将来有识者观之。”少年帝王接过时双手微颤,仿佛接下的不是一本书,而是整个王朝最沉重的秘密。

自周景安归顺以来,“残梅”之名如幽影穿梭于南北要道,以钦案司密令为引,逐一拔除“影鸦”残党。那些藏匿在边镇驿站、军营粮仓、甚至宗室府邸中的暗桩,皆被连根掘起。有些供词令人发指:一名县令竟已潜伏二十年,表面清廉爱民,实则每夜焚香北拜,称“少主归来之日,便是血洗江南之时”;更有宫中老宦官临死前哭喊:“我不过是个传话的……可他们说我儿子还在漠北做人质!”

苏沉音没有心软。她在奏报上批了八个字:“宁错三日查,不放一人漏网。”

但她也明白,真正的清算,从来不在刑场。

新年过后,贤才大典如期举行。来自各地的寒门学子齐聚京师,其中不乏曾受“影鸦”蛊惑之人。有人曾在私塾听先生讲“周室复兴论”,热血沸腾;有人因家中长辈参与伪龙祭祀而遭株连,流落街头。苏沉音亲自拟定策问题目:《何谓正统?》

答卷纷至沓来。一位岭南举子写道:“若君王能止战息兵、轻徭薄赋,则草莽可为天子;若满口仁义却纵兵屠城,则九五之尊亦是盗贼。”苏沉音阅后沉默良久,提笔朱批:“此子当授翰林编修,赐袍带入朝。”

与此同时,她悄然下令重启慈云庵旧址重建工程。并非为了纪念什么先帝遗妃,而是要在原地建一所女子书院,专收孤贫女童,教授医术、算学与律法。碑文由她亲撰:“昔日火海焚婴,今以书香续命。”

林骁不解:“您不怕再引来风波?”

她摇头:“越是遮掩,越显心虚。我要让天下人知道,那段黑暗不曾被抹去,但也终将被光明覆盖。”

然而,风暴并未真正平息。

三月初七,春寒料峭。钦案司急报:岭南梅岭村废墟中发现半具焦尸,怀中紧攥一枚铜钱,正面刻“癸酉”,背面铸“景安”。经仵作查验,死者为成年男子,身高五尺八寸,右耳缺失??与周景安体貌不符。

“替身。”苏沉音看着验状,神色不动,“有人想让我们以为‘梅七郎’已死。”

她召来“残梅”。

密室内,青年褪去外袍,露出右耳后的残梅胎记。他跪地禀报:“属下已查明,国子监中有三人曾接触‘影鸦’密信,其中一人昨夜逃往漠北方向。另有一批伪造玉牒正在南境铸造,预计半月内流入市井。”

苏沉音点头:“你做得很好。但从今日起,你要彻底消失。”

“属下明白。”

“我会对外宣布,‘残梅’已于追捕途中坠崖身亡。你的新身份,将是西山行宫守陵官,代号‘守松’。”

青年叩首:“愿为暗壤,护树长青。”

送走他后,苏沉音独坐灯下,翻开裴照留下的最后一本笔记。泛黄纸页上写着一行小字:“沈崇安布九子,实为试天下人心。彼不信苍生自有明断,故设局以惑之。破局之道,不在诛杀,而在启智。”

她闭目良久,终于落泪。

原来裴照早就看透一切。他不愿亲手揭穿阴谋,是因为他知道,唯有让她一步步走出迷雾,才能真正摆脱“圣母”的枷锁。他曾是她的谋士,更是她的镜子。而现在,这面镜子碎了,光却留下来了。

四月十八,上巳节。

宫门开启,百余名庶民手持“直言疏”排队而入。有人控诉地方官强征劳役,有人质疑税制偏袒世家,更有一位老农写道:“陛下年少,太后摄政,是否也算‘篡位’?若不算,为何程明远等人非要执着血脉?”

苏沉音逐一批阅,未删一字。次日,她命人在宫门前立榜公示所有奏疏,并附回应:“民有所呼,必有所应。凡属实情,三月内必有处置。”

朝野哗然。有老臣怒斥“妇人干政,乱纲常”,却被苏砚当廷驳回:“母后所行,皆依祖制《谏议录》行事。尔等若不服,可上疏弹劾??但请记得,朕也会亲阅每一封奏章。”

这是第一次,皇帝站在了母亲这边,不是因为亲情,而是出于理性。

五月端午,昭华书院迁回原址。柳念归作为学生代表致辞。少年声音清朗,不卑不亢:“学问之贵,在于求真。我不问出身,只问是非。若有一天,我也成为执权柄者,我愿以百姓疾苦为第一考量,而非某本书上的命格推演。”

台下掌声雷动。

苏沉音坐在角落,静静听着。她忽然想起多年前那个雨夜,自己抱着襁褓中的苏砚躲进冷宫,发誓要让他活下来、坐上龙椅、成为一代明君。那时的她,像极了世人眼中的“圣母”??牺牲自我,成全大局。

可如今,她不再需要那样活着。

她可以冷酷地处决叛臣,也可以温柔地扶持新人;她能设计诱敌深入,也能坦然接受百姓批评。她不再是任何人期待中的模样,唯独终于成了她自己。

六月中旬,林骁带来最后一条线索:李承恩病逝前曾秘密会见一名僧人,那人自称来自西域雪山密寺,留下一本梵文经卷。经钦案司译出部分内容,竟是《九子命谱》残篇,记载了每个被调包婴儿出生时辰与星象对应关系。

最关键的一句是:“双拳握帝纹者,非一人也,乃二人共生,阴阳互济,方启太平。”

苏沉音怔住。

双拳……二人?

她猛然想到柳念归掌心那道浅淡纹路??并非龙形,而是两道并行直线,宛如捆绑的绳结。裴照曾私下记录:“此纹罕见,古称‘连理纹’,主共生共灭之命。”

难道……柳念归与周景安,并非单纯的表兄弟仇怨,而是命中注定的对立共生之人?一个代表旧秩序的余烬,一个象征新世界的萌芽?

她立刻命人调取柳念归生母柳氏的产簿。档案显示:当年慈云庵大火当晚,柳氏确实产下一对双胞胎男婴,但次子因“先天不足”夭折,仅存长子柳念归。

“夭折?”苏沉音冷笑,“又是假死。”

她派人彻查当年接生稳婆下落,最终在一座偏远尼姑庵找到幸存者。老妪颤巍巍回忆:“那晚混乱不堪……有个黑衣人抱走了第二个孩子,给了嬷嬷一袋金珠,说是‘换命’……我还记得,那孩子左足底有一颗黑痣……”

苏沉音心头巨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