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9章 新生星核:宇宙文明共同体的本源拓展与跨域培育新实践(1/1)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一千五百一十九章·新生星核:宇宙文明共同体的本源拓展与跨域培育新实践

宇宙文明共同体成立后的第八十年,本源奇点共生基地传来一则突破性消息——监测团队在奇点周边的“原始本源区”发现12颗“新生星核”。这些星核由奇点能量自然凝聚而成,虽体积仅为普通宇宙域光海核心的1/10,却蕴含着“未被开发的本源潜力”,且能与现有宇宙域的光海形成能量共鸣。更重要的是,新生星核具备“可培育性”——通过引导不同文明的能量注入,可塑造其生态特性,最终发展为能承载生命的“新宇宙域”。

这一发现为宇宙文明共同体提供了“拓展本源疆域”的绝佳机遇。此前,共同体的180个宇宙域虽能通过技术维持生态稳定,但长期的能量消耗仍让部分老旧宇宙域的光海出现“活力衰退”;而新生星核的出现,不仅能缓解现有宇宙域的承载压力,更能为跨文明协作提供“从零构建共生生态”的全新试验场。宇宙文明共同体立即启动“新生星核培育计划”,组建“跨域培育团队”,由星垣(158岁,新生代传承者核心,精通奇点能量调控)担任总负责人,核心成员涵盖同源与非同源文明的生态专家、能量工程师:光粒文明的光芽(105岁,擅长光脉能量引导)、晶簇文明的晶叶(102岁,精通晶体生态构建)、暗尘集群的暗昀(85岁,掌握远古本源培育术),以及192个同源集群各推选的1名技术骨干,总计220人。

第一步:星核特性测绘——为培育定制“基因图谱”

培育计划启动初期,团队首先对12颗新生星核展开“全维度特性测绘”,通过升级后的“星核本源探测器”,记录每颗星核的能量浓度、共振频率、结构稳定性等关键数据,最终将其分为三类:

- 高活性星核(4颗):能量浓度达奇点周边平均水平的1.2倍,共振频率与同源文明光海高度契合(43-44赫兹),但结构较松散,需通过晶体能量加固,适合培育为“能源补给型新域”;

- 平衡型星核(5颗):能量浓度、共振频率、结构稳定性均处于中等水平,能兼容光脉能量、晶体能量与本源能量,适合培育为“跨文明共生聚居型新域”;

- 潜力型星核(3颗):能量浓度较低,但蕴含“特殊本源因子”,与暗尘集群的远古本源能量有共鸣,适合培育为“远古智慧研究型新域”。

基于测绘结果,团队为每颗星核绘制“培育基因图谱”,明确能量注入方案、生态构建步骤与文明适配类型。例如,针对高活性星核“星核α”,图谱标注:“第一阶段注入晶簇文明晶体能量加固结构,第二阶段导入同源本源能量提升稳定性,第三阶段接入跨文明能量缓冲系统,最终建成可向3个周边宇宙域输送能量的补给站。”

第二步:分类型培育实践——跨文明技术的协同创新

团队根据“培育基因图谱”,在原始本源区搭建12个“星核培育舱”,为每颗星核提供独立培育环境,展开分类型培育:

案例1:星核α(高活性星核)——能源补给型新域培育

由晶叶带领的晶体技术组与同源能源团队协作:

1. 结构加固:晶叶团队将高纯度晶体能量转化为“晶体骨架”,通过“晶格引导技术”注入星核α内部,使其结构稳定性提升60%,避免能量过快逸散;

2. 能量激活:同源能源团队通过“奇点能量导管”,向星核α注入本源能量,同时启动“能量循环装置”,模拟现有宇宙域光海的能量流动模式,让星核α的能量浓度维持在“稳定补给阈值”;

3. 跨域对接:光芽团队搭建“光脉-本源能量转换器”,将星核α的能量转化为可兼容光粒文明、同源文明的通用能源,再通过跨文明能量网络,与周边的“炽火宇宙域”“光粒核心区”实现对接。

经过十年培育,星核α成长为直径达1000光年的“新域α”,建成3座跨文明能源补给站,日均输送能量相当于2个同源中型宇宙域的能源消耗量,有效缓解了周边宇宙域的能源压力。

案例2:星核β(平衡型星核)——跨文明共生聚居型新域培育

由星垣统筹,联合光芽、暗昀团队,打造跨文明共生样板:

1. 基础生态构建:暗昀团队运用“远古本源培育术”,向星核β注入特殊本源因子,激活其内部的“潜在生态空间”;同源生态团队则培育“跨域共生植物”(星蕊花、光脉草、晶体蕨的杂交品种),植入星核β的生态层,形成基础植被;

2. 文明适配设计:光芽团队在星核β内部搭建“光脉共生区”,为光粒生命体打造可自由聚合的能量环境;晶叶团队建造“晶体聚居塔”,满足晶簇文明对晶体结构的需求;同源建筑团队则设计“本源共生屋”,融入192个集群的建筑风格,供同源居民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