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我,苏亦,中国农业考古学奠基人(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以上是容老的评价,他对这本书很推崇。

苏亦在放鸭,也在抄书。

这年头资料少,检索也不方便。

不像前世,想要啥,在网上找就行,让人习惯拿来主义,但现在不行,必须靠记忆,要让这些古文字在自己的脑海生根发芽,就需要重复地抄写。

这三本书,就是三本古文字字典。

拿字典来抄写,跟抄单词差不多,大部分靠的就是死记硬背,想要练习上下文,那是在熟记以后。

反正,都是笨方法。

这种方法训练出来的学生,基础肯定非常扎实。

前世,作为半路出家的苏亦,太清楚这种基础训练的重要性了。

想要在学术上的造诣超越前人,就需要下苦功夫。

他不仅抄书,也在看书,甚至,还在摹写青铜拓片。

之前,在古文字研讨会上,中大的几位老师也展示他们的相关研究,甚至,他们从长春返程,路过BJ,还曾经去故宫参观,故宫方面还赠送了他们一套中山三器(中山王方壶、中山王鼎以及中山王圆壶)拓本。

虽然都叫“中山”,但战国时期的中山国跟中山大学,是没啥关系的。

跟故宫也没啥关系。

中山三器,馆藏所在地是河北。

但,恰好中大的孙老师作相关铭文研究,故宫方面又恰好拥有拓本,再加上都叫“中山”,也算是一种奇妙的缘分。

孙老师根据拓本作摹本的时候,就引起苏亦的兴趣,他想试一试。

这事,本身就拥有趣味性。

不仅是学习,还是一种新的尝试。

想要用笔把拓片的字体临摹下来,而且还需要做到不出错,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摹本并不好弄,研究室的老师尝试好几种办法效果都不太满意,主要是纸张跟毛笔都不太行。

普通的宣纸吸水性强,容易产生墨韵,写书法,千变万化,但复刻青铜铭文却不精准。普通的毛笔也不行,软趴趴的,写不出来镌刻在青铜上的铭文效果。

只能更换工具。

研究室对此不在行。

苏亦却不陌生。

普通的毛笔偏软,但绘画笔却很硬。

他前世在美院,临摹金文,就一直用绘画笔。

于是,他建议研究室的老师更换绘画笔。

“小苏,绘画笔能行吗?”

苏亦说,“在我们美院,很多老师都是用绘画笔临摹壁画符号,效果很不错,而且,之前长春跟启功先生聊书法的时候,他就曾经说过邓散木也用绘画笔写小楷,各位老师可以换一下画笔,然后配上硫酸纸临摹,效果应该会很不错的。”

于是,第二天,孙老师从家里拿来一些支老旧的画笔,还特意购买了一些硫酸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