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好像因为一首网络歌曲《求佛》,歌词是这样唱的,“我在佛前苦苦求了几千年,愿意用几世换我们一世情缘。”

这首歌的创意是从哪里来的?

就是从苏亦分享《千年等待》而来的,而千年等待,也就是《一棵开花的树》以及《石禅桥》的填充。

这些东西相互影响。

之前,跟黎新叶他们讲《千年等待》的时候,唱这首歌其实挺应景的。

不过,苏亦没有唱。

初中的时候,很喜欢这首歌,不看歌词都可以唱出去,读大学以后,反而,觉得太直白了。

那么一棵开花的树木?就有内涵吗?

在苏亦看来,求佛跟它根本就不是一个量级。

苏亦喜欢席慕容不仅仅是她是一个诗人,她不只是一个诗人,她还是一个画家。

对方一开始就是学美术的,在台湾读完大学以后,还曾经去过比利时留学进修,早些年,还获得不少的含金量比较高的奖项。

因此,人家美术老师是主业,跟他老子苏哲一样都在当大学美术老师,大部分的精力都留在美术教育上,文学创作就是附带的。

然而,大众对于她的了解,更多是诗人这个身份。

苏亦就这样瞎想着。

他关于文学的储备,少的可怜。

除了钱立群的《中国现代文学30年》、游国恩以及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也都翻一翻,涉及到的文章,基本上不读,郑克鲁的《外国文学史》也翻翻,但都没翻完。甚至,马新国的《西方文论史》,童庆柄的《文学理论教程》他也看过,但也局限于看过。

此外,朱东润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他也看过,这书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繁体版。

一开始看的有点脑壳痛。

后来上大学以后,读美术史,为了训练自己的阅读习惯,他才开始有意识训练自己繁体字的阅读能力。

基本上每一个历史专业的学生,想要学点东西的话,都要适应繁体字阅读。

因为民国时期的学者着作都是繁体字版本,此外,港台的学者的着作也都是繁体字,而且好些都是繁体字竖版,这玩意,多看才能习惯。

上面的书,就是各种教材。

中文系的学生最熟悉不过。

或者说,文学考研党最熟悉不过。

苏亦之所以翻看这些书,不是因为他想考文学研究生,完全就是因为做了一段时间的考研机构院校规划指导老师。

自从考研界混入一个相声演员以后,各大考研机构都开始增加了一个所谓院校考研规划的课程。

这玩意有啥用?

说有用也有用,说没有用也没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