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平平无奇高老师(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知青点其实都没啥人了。
其实,现在首都也不是最乱的时候,到79年,全国城市积累的待业人员已达2000万,这是建国以来待业人数的最高值。
首都待业人员4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8.6%,平均每2.7户城市居民中有一个待业人员。
隔壁的天津待业人员最多达到3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1.7%。待业人员包括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以及新增的城市闲散人口,其中前者占多半。
这种情况之下,就催生了83年的全国严打了。
这种社会现象,苏亦一开始没啥感触。
却不曾想,会从偷车的视角开始切入。
从这个方面来说,北大校内的学子,都是这个时代的幸运儿。
众人聊天的时候,也被高铭先生带进家门,就在苏亦疑惑要不要换鞋子的时候。
高铭先生却说,“直接进来吧,家里没有那么讲究,就是有点乱,你们将就一点,房子有点小,你们不要介意。”
说有点乱。
其实不乱。
这是一个两室一厅的小户型,但这个年代也不算小了。
高铭招呼三人落座,然后开始跟大家倒茶。
许婉韵说,“高老师,你就不要跟我们客气了,我家的房子也跟中关园这边差不多。”
高铭说,“你爸,现在可是校领导了,还住在原来的房子?”
许婉韵点头,“我爸妈说,对老房子有感情不舍得搬了,再说,大家的住宿条件都紧张,就不给学校添麻烦了。”
高铭笑,“你爸这是高风亮节,当初,我们分房子的时候,也都讲究谦让,大家也不怎么在乎,够住就可以。当时,我女儿还没出生,一家三口分到这套房子都觉得有点大了,现在女孩子大了,就不够住了。”
苏亦说,“相比较之下,广美的筒子楼太差了。我妈还要住筒子楼的单身宿舍。”
高铭感慨,“咱们国家的住房条件,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改善了。”
说完,望向马世昌,“要说条件艰苦,小马应该深有感触。”
马世昌说,“敦煌生活条件苦,主要交通不好,住宿方面也还好。主要是早些年,比较艰苦。早期,因为人家研究人员增多,常所长就将马厩加了前墙和隔墙,作为一间间的宿舍进行使用。这些房子,基本上去过敦煌采风的专家学者都住过。因为工作需要,职工宿舍也不是固定的,有时在中寺,有时在北边的宿舍区,有时也会搬到下寺住。”
苏亦好奇,问,“马师兄也住这些房间?”
马世昌说,“我去的第一年,也住过这些马厩改的房子,不过后来住宿条件也有所改善了。因为,1964年的时候,由清华建筑系毕业的萧默主持设计,县工程队施工修建的,使用了水泥、青砖,还糊了顶棚。一共建成一排十一间宿舍,我也住过,总得来说,还是比较艰苦的,但是这些年啊,也都习惯了,现在突然回到咱们北大读书,少了哪些漫天的黄沙,反而不习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