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周礼·冬官考工记(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苏亦也期待。
要是不用写论文不用交作业,听宿先生的课,还是很舒服的。
然而,就在苏亦聚精会神,竖耳聆听的时候,他却被宿先生喊起来了。
“苏亦,你来说说这其中的关系。”
猝不及防。
又是提问。
这种无处不在的考察学问的方式,确实北大诸位先生诸位喜欢的方式。
既然被提问了。
苏亦还能怎么办。
只能站起来呗。
“《周礼》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一般认为是周公旦所着,这点有待考证。因为东汉末年大儒郑玄做注,而使之一跃成为三礼之首,更成为儒家的煌煌大典之一。至于为什么提到周礼,前面宿先生其实已经给出答案,什么答案呢?”
“宿先生刚才说,三国至隋唐时期的中国历史上经历了从南北对峙到南北统一两个阶段,这种阶段性的变化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方面都得到体现,其焦点集中在如何通过对周礼古制的尊崇与模仿进行皇权的正朔建设。”
“这话是什么意思呢?为何各个历史朝代都要对周礼古制的尊崇与模仿进行皇权的正朔建设呢?”
“那是因为其制度设计之指向,乃是社会转型的趋向。正因为这样,《周礼》的实际影响是在后来的皇权时代。举个简单的例子,从隋代开始实行的三省六部制,是怎么来的?”
“其实六部就是仿照《周礼》六官而设置的;唐代将六部定名为吏、户、礼、兵、刑、工,作为中央官制的主体,为后世所遵循,一直沿用至清。因为《周礼》在汉代最初叫做《周官》,最早见于《汉书·河间献王传》,后来被刘歆更名为《周礼》,刘歆是西汉着名的经学家,他还有另外一个别名叫刘秀,没有错,就是跟光武帝同名的刘秀,刘歆的具体情况我就不介绍。”
“说回周礼,历朝修订典制,如唐《开元六典》、宋《开宝通礼》、明《大明集礼》等,也都以《周礼》为蓝本,斟酌损益而成。所以说《周礼》就是皇权时代的经典。通过研究《周礼》,我们就可以研究各个历史朝代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方面变化的源头,这也是考古追溯的一个源头之一。”
“至于《考工记》又出自于《周礼》还有另外一个别名《周礼·冬官考工记》,从它的名字,就知道它涉及的内容。它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它也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关于手工业技术的文献,该书在中国科技史、工艺美术史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全书共7100余字,记述了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刮磨、陶瓷等六大类30个工种的内容,反映出当时中国所达到的科技及工艺水平。它所记载的东西,可以说,都属于历史考古的研究范畴。我想正是因为如此,宿先生才把《考工记》特意标红,做为今天这堂课开讲的切入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