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宿白集(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全书通过古城沿革发展、墓葬形制变化、寺院遗迹布局等多个角度,对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的典型考古素材进行了科学的整理——从“古今重叠型城市”长安与洛阳、到宣化辽墓中张家的兴衰史,再到西藏大昭寺的银瓶、青州龙兴寺的窖藏、山西永乐宫的壁画,乃至日本奈良法隆寺的玉虫厨子。
不过这本书大部分文章都是78年以后写的,78年前,根本就没有这个条件做相关的考古发掘保护工作。
前世,苏亦买了套三联·宿白集(六种)。之所以,购买宿先生这套书,不是因为他前世研究的方向跟宿先生重叠,完全是因为有一次当当网打折,满五百减半,所以花了两百多,苏亦就把《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魏晋南北朝唐宋考古文稿辑丛》《中国石窟寺研究》《白沙宋墓》《宿白讲稿上、下册》《藏传佛教寺院考古》购买到手。
有时候,买什么书,不在于自己要看什么书,很多时候,买什么书完全取之于网上哪些书做活动。
重回这个年代,苏亦觉得自己之所以会选择成为宿白先生的研究生,这套书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要感谢自己跟宿白先生的缘分的话,当当网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想到这,苏亦都忍不住笑了。
这奇妙的缘分。
所以前世,吃李国庆的锅的时候,苏亦都在感慨。
宿白集中的几本书,光看名字就知道讲述着什么内容。
唯一,让人有些蒙圈的就是《宿白讲稿》这两册书。
其实这两册数是原文物社“宿白未刊讲稿”系列,辑录了宿先生的六种讲稿,分别为《张彦远和〈历代名画记〉》《汉文佛籍目录》《中国古建筑考古》《中国佛教石窟寺遗迹:3至8世纪中国佛教考古学》《汉唐宋元考古:中国考古学(下)》《考古发现与中西文化交流》。
相对于论文而言,这些讲稿虽经宿先生反复修改,但基本用的都是讲课时的语言,更容易领会宿先生考虑问题的思路。
所以,以前苏亦没事干就翻这本书,假装自己可以坐在北大考古系的课堂上聆听大师的教诲。
讲稿上册,收录讲稿三种,均为80年代前期为北大考古系本科、研究生开课授业编撰的讲稿,晚年整理成书刊行。
三部讲稿凝聚了他在佛教考古、佛教文献以及考古发现所见中外文化交流领域中的丰赡成果,内容庞博精深,图文结合,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丰富、详实的历史考古知识。
说回宿先生的讲稿,中外文化交流,时空跨度大,学科领域众多,研究资料分散,《考古发现与中西文化交流》对不同历史时期中外交流的特点和参与交流的主要人群都有高度的概括。并以渊博的学识和宏阔的视野,深入探讨了中外文明的交互影响。
《中国佛教石窟寺遗迹:3—8世纪中国佛教考古学》,宿白是这一领域公认的开创者和权威学者。数十年间,其足迹踏遍大江南北,通过勘查测绘,建立起中国佛教石窟寺的时空框架。讲稿与他的名着《中国石窟寺研究》皆为此领域的经典之作。讲稿以研究简史、遗迹分布以及云冈、敦煌、克孜尔等重点石窟为题,扼要介绍了中古时期中国佛教考古学的系统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