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姑娘都喜欢胡适之(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有种,你也来听我的演唱会的感觉。
苏亦一脸诚恳,“慕名而来,然后受益匪浅。”
老先生咦了一声,“你能听得懂我的课?”
听得懂是很宽泛的概念,老先生课程讲述什么,苏亦肯定能听得到,然而,更深次的内容,比如说对梵语文学有什么研究或者什么独到的见解,那肯定是算不上了。
苏亦实话实说,“勉强能听懂,我之前看过先生您的《梵语文学史》,也看过汤用彤教授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和《隋唐佛教史稿》,现在正在看对方的《印度哲学史略》,不过对于我来说有点难度,我不懂哲学,而且里面有很多印度地方译名,对于我来说,难度不小。所以配合着季羡林先生的《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以及《印度简史》两本书来看的。”
金克木终于笑了,“小同学,可以啊,这阅读面有些广,就你这年纪,有这样的阅读广度可以了。在东语系,就算不是凤毛麟角,也算是极少数的存在了。”
金克木似乎把苏亦当成东语系的学生,对于北大的学生来说,15岁的少年天才,并不是多么稀罕的物种,五十年代开始,十五岁就过来北大读书的少年也不在少数。
远的不少,近的,比如考古专业的俞伟朝老师,他读北大的时候,也就十六七岁。
也就是77-78级刚刚恢复高考,北大大龄学生有点多,再过一两年,就该恢复正常,让整个校园充斥着一些稚嫩的面孔了。
在北大教书几十年,老先生对于像苏亦这样稚嫩的面孔,已经习以为常了。
说着,他又问,“你是咱们东语系的?还是哲学系的?”
他之所以有此一问,主要是因为苏亦曾经提到汤用彤先生。
金克木跟汤用彤两位先生,关系是极好的。
他之所以从北大到武大,就是跟汤用彤有关。
金先生是在1948年7月份的时候,由汤用彤先生推荐给季羡林先生,从武大转入北大东语系。
自此以后,季、金两位先生的名字就和中国的印度学,特别是梵文巴利文研究分不开了。
不过,老先生在武大好端端的,突然要过来北大教书也是有原因的。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常凯申发动的内战越打越大,5月底,全校学生连续三个晚上组织大型时事座谈会,金克木慨然前往,并深受学生欢迎。1947年6月1日,凌晨,KMT宪特近千人突然包围武大珞珈山校园,进步师生有很多人被抓上囚车,在被捕的五位师长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哲学系的金克木。
这一事件激起了全国学界以及社会各界的抗议浪潮,三天后,国民党当局迫于政治与社会压力,不得不释放金克木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