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奇才金克木(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因为旁听生是需要向学校方面申请,办理相关手续。偷听生却不办理手续,直接就混入教室听课。

甚至有传闻国学大师陈汉章讲过一个轶事:有一年,他开了一门新课,平时总有十几位学生听课。到了考试时,台下只剩下1人参加考试。原来,那些听课的学生,都是“偷听生”。

这就好玩了。

民国时期,蔡元培执掌北大,很多制度都颇为开明。放在前世的北大几乎不可想象。放在78年的北大,好像也挺正常的。

因为这个时候的北大管理并没有那么严格,对于旁听,几乎是没有一个老师禁止的。可以说全校各个院系的课程都是开放的,只要你不扰乱课堂秩序,你想去哪里蹭课就去哪里蹭课。

这种制度放在国外也是少有。

因为国外的大学,学生能不能蹭课,是教授说了算,有的教授嫌弃蹭课的学生扰乱秩序,严禁学生蹭课。

实际上,前世,在国内这样的老师也不在少数。

好在苏亦当年在北大蹭课并没有碰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他在北大有熟人,当年一起跟奋战北大的研友,不少人都考上北大了,甚至好多研友摇身一变就成北大学姐。这种情况下,作为小老弟跟在学姐后面蹭课,一点问题是没有的。

不管前世还是后世,苏亦对于蹭课都不鲁莽行事,他去东语系蹭课之前,是先弄到本科生的课表,然后提前去教室等候,而不是临到上课时间或者已经上课了才踩着时间过去。

反正,作为研究生他的时间比本科生自由,去教室蹲守比本科生还早。

跟历史系不一样,东语系的教学楼放在外文楼。而,外文楼的历史甚至比五十年代新建的文史楼还要久远。

外文楼靠近北大西门,位于华表之北,原名“M楼”,后改名“穆楼”,由银行家穆拜亚捐款10万美元所建。建成于1925年,建筑属仿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依清代宫殿式建筑为蓝本设计。在燕大的时候,就作为教室使用。

建筑坐北朝南,位于原燕大东西中轴线北侧,与办公楼、化学北楼形成一个“品”字形的院落。建筑形制采用了中国古建筑式样,庑殿顶,素色墙体,深红色柱子与格栅窗以及条石基座。

甚至,到了后来,外文楼和办公楼北侧的民主楼,以及1991年增建的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也构成了一个品字形建筑群。

相比较贝公楼、化学北楼,这个品字型,绝对是大大的品字。

前世的时候,外文楼被用作北大外国语学院的教学办公场所。

实际上,外文楼之所以改名,还跟钱穆先生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