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斯坦因西域考古记(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许婉韵突然问,“为什么不愿意读苏先生的研究生呢?”
苏亦愕然,“婉韵姐,你知道了。”
没有想到消息传的那么快,明明那天中午只有自己跟宿先生啊。
难不成宿先生那么八卦。
许婉韵笑,“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也不是宿先生说的,是,苏先生亲自说想带你,被你拒绝了。”
说到这里,她有些揶揄地望着苏亦,“苏先生大人有大量不记仇,俞伟朝老师可记住你哦。”
苏亦头皮发麻,“这是为何。”
许婉韵白了他一眼,“让你装,俞伟朝老师那天可是拦住你了。是不是因为这事。”
这个时候,还有啥好隐瞒的啊。
直接坦白。
许婉韵也没有继续吓他,“你小子真是个香饽饽,也正常,北大15岁大学生有,但15岁的研究生,你还是第一个。”
说着,指着他书,“看你突然想要看苏秉琦的书,关注秦汉考古,是什么意思?心动了?”
苏亦摇头,“主要还是了解一下,这两本书都是好书。”
比如苏秉琦先生的《斗鸡台沟东区墓葬》,这是一份考古报告。
很详尽。
“苏先生的斗鸡台报告,可以说相当详细,是一个墓一个墓介绍的,当时认为它繁琐,我现在看它是对的,为什么对,解放后,很流行这样一种报告,比如说这里挖了100座墓,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写,就归纳一下,选几个作为代表分别介绍,其他则阙如,结果有些值得注意的现象便漏掉了。后来发觉已悔之晚矣。”
说到这里,苏亦就忍不住想吐槽。
有一段时间,考古发掘就是在乱搞。浮夸之风,大*进的现象在考古现场也是存在的。
考古的现场发掘完了就没有了,不可能再复原。
描述的时候,多详细都不为过。
以供后人参约,都极为方便。
其实做为一种资料性的东西,繁琐是有好处的,谁又知道何人何时会用得上,现在用不上,后来的人可以用得上。
学术研究,又不是只在当下。
比如司马迁的《史记》他当年可是收集不少汉代之前的资料,然而他的史记很多记载都是不详尽的。
如果能够把这些资料都保留下来,那该多好啊。
也不会有王国维先生来指正他的错误了。
“以我现在的眼光看来,斗鸡台作为原始记录相当不错,这样详细的记录越细越好,如果把它简化,后来的人便很难利用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