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退位前夕的各方博弈。(1/1)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武昌起义的消息,似一阵疾风,迅速席卷了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一时间,各地的革命党人纷纷响应,犹如星星之火,瞬间形成燎原之势。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局势的发展愈发迅猛,令人瞠目结舌。湖南、广东等15个省份相继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而前线战事胶着,此次革命势力前所未有的大。袁世凯在所领导的清军与南方诸省所领导的革命力量对抗中想要取得最大的收获。

朝堂之上,往日的威严与秩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慌乱与绝望的气息。隆裕太后早已没了往日的端庄,泪水不停地在眼眶中打转,她瘫坐在椅子上,口中喃喃自语:“这可怎么得了,祖宗的基业,难道真的要在我们手中断送吗?”这些消息如同重锤,一下下狠狠地敲击着紫禁城的宫墙,也重重地砸在每一个大清臣子的心上。摄政王载沣面色如土,平日里的沉稳与自信消失殆尽。他的脚步踉跄,在殿中来回踱步,却始终想不出一个万全之策。每一次停下来,他都呆呆地望着远方,仿佛能看到那些独立省份的旗帜在风中肆意飘扬,宣告着大清统治的摇摇欲坠。袁世凯则站在一旁,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他深知,此刻正是自己重出江湖、掌控局势的绝佳时机。他微微低头,看似恭敬地说道:“太后、王爷,如今局势危急,唯有南北和谈,唯有力求成立君主立宪制政体,否则恐难以收拾残局。”话语中,暗藏着要挟之意。而张之洞,这位为大清鞠躬尽瘁的老臣,此时已病入膏肓,连站立都显得十分艰难。他喘着粗气,声音微弱却坚定地说:“和谈吧……再动兵戈,生灵涂炭,大清……也无力回天了。”其他大臣们也分成了几派,争吵声不绝于耳。主张强硬镇压的,声音高亢,却透着一股色厉内荏;提议和谈的,言辞恳切,却又充满了无奈与悲凉。

我坐在龙椅上,看着这混乱不堪的场景,却也能感受到这大厦将倾的绝望。望着殿下的众人,我仿佛看到了大清王朝的落日余晖,在寒风中摇摇欲坠。每一个省份的独立,都像是抽走大清根基的一块巨石,我知道这看似坚固的王朝,还能在这狂风骤雨中坚持多久,而我6岁生辰宴过后不久便是退位日期。我在这紫禁城中,从登基起便向皇额娘以及摄政王要求了阅读宫外所有的报纸,以及在他们谈论政事时,在御书房翻阅奏折,了解宫外发生的各种事情及进程。思绪中看着各方的博弈。

在满清朝廷与南方革命党进行和谈已成定局之时,各方势力围绕权力分配展开了复杂博弈 ,以袁世凯集团为首的北洋各统领,也有着各自的心思与谋划,争斗过程跌宕起伏。

袁世凯,这位在晚清政坛已颇具影响力的人物,一直觊觎着最高权力。他凭借着手中掌控的北洋新军,成为各方势力不得不重视的存在。新军是他最大的政治资本,也是他在权力博弈中的底气所在。在清帝退位的过程中,袁世凯就已经开始为自己的未来布局,他一方面与南方革命党谈判,试图获取他们对自己掌权的支持;另一方面,又向清廷施压,逼迫清帝退位。

段祺瑞,作为袁世凯的得力干将,“北洋之虎”,在这一时期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他坚决拥护袁世凯,认为只有袁世凯才能掌控大局,稳定局势。段祺瑞深知,袁世凯若能掌权,自己在新政权中必然能获得重要地位。因此,他积极为袁世凯出谋划策,在军事上对南方革命党保持威慑,同时协助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

冯国璋,“北洋之狗”,起初也坚定地站在袁世凯一边。他手握重兵,驻扎在重要地区,为袁世凯巩固势力范围立下汗马功劳。然而,随着局势的发展,冯国璋的心思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当他看到袁世凯权力逐渐膨胀,有称帝的迹象时,内心开始产生动摇。冯国璋虽然对袁世凯有一定的忠诚,但他更看重自己的利益和地位。他担心袁世凯称帝会引发全国的反对浪潮,从而影响到自己的前途。于是,冯国璋开始与其他势力暗中联络,试图在权力格局中为自己争取更大的空间。

除了这三位核心人物,北洋各统领中的曹锟、张勋等人也各自心怀鬼胎。曹锟一心想要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他积极参与袁世凯的各项行动,期望能在新政权中获得更多的地盘和权力。而张勋则一直妄图复辟清朝,他虽然表面上服从袁世凯的领导,但私下里却与清朝遗老遗少保持着密切联系,等待时机恢复帝制。

在权力分配的过程中,袁世凯与南方革命党就新政府的组建、权力划分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谈判。南方革命党希望建立一个民主共和的政权,对袁世凯的权力进行一定的限制;而袁世凯则一心想要独揽大权,成为新政权的实际掌控者。为了达到目的,袁世凯一方面利用北洋军的实力对南方革命党进行威胁,另一方面又通过各种手段拉拢革命党内部的一些势力,分化瓦解他们的阵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