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16)太阳病如疟状?发热恶寒怎么办?桂枝麻黄各半汤(1/1)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原文: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这段描述出自《伤寒论》,是对太阳病(中医术语,指外感病初期所表现的证型)在病程发展到八九日时可能出现的一种特定症状的记载。从描述来看,这位患者的情况有些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疟疾症状,但又有其特殊性。
“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这一描述确实让人联想到疟疾的典型症状——寒热往来。但这里的“热多寒少”则透露出了更为复杂的信息。它表明,虽然患者仍然处于正邪交争的阶段,但阳气(可以理解为身体的正气或抵抗力)已经开始有所恢复,不再像之前那样完全被邪气(致病因素)所压制。这种热多于寒的现象,就像是战场上的天平开始微微倾斜,正气逐渐占据了上风。
“其人不呕”,这一症状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丰富的中医理论。在中医看来,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如果脾胃功能受损,往往会出现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而这位患者没有呕吐,说明他的脾胃功能尚未受到严重影响,这确实是一个相对较好的现象。因为脾胃功能的强健,意味着患者能够更好地吸收营养、恢复体力,从而有助于病情的康复。
“清便欲自可”,这里的“清便”一词,可以理解为大便的性状与排便情况均处于正常状态。在中医看来,大便的性状与排便习惯,往往能够反映出人体肠道乃至整体脏腑的功能状态。如果大便干燥难解,是阳明腑实、津液亏损的表现;而如果大便稀溏如水,则可能是脾胃虚寒、水湿内停的症状。因此,“清便欲自可”这一描述,说明患者的肠道功能尚属正常,邪气尚未深入到阳明腑实阶段,这是一个相对较好的现象。
接“一日二三度发”,则是对患者寒热往来症状发作频率的精确描述。在中医理论中,寒热往来是少阳病(一种中医病名,表现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症状)的典型表现之一。而“一日二三度发”,说明患者的寒热往来症状每天都会发作两三次,这进一步证实了正邪交争、病情尚未稳定的状况。正邪交争,意味着患者体内的正气与邪气正在进行激烈的较量,而病情的不稳定,则提示我们需要继续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这位患者的太阳病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虽然出现了一些类似疟疾的症状,但整体病情并不严重,正气尚能与邪气抗争。在治疗上,可能会根据患者的具体体质和病情发展,采用发汗解表、调和营卫等方法,以助正气驱邪外出,恢复健康。
接下来便是对不同脉象及其对应病情处理原则的精彩阐述。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这句话告诉我们,当患者的脉象由原先的紧张、急促逐渐变得微缓时,这往往预示着病情正在好转,机体正在恢复自我调节的能力,是疾病即将痊愈的征兆。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这句话则强调了脉微且伴有恶寒症状时,表明患者体内阴阳两虚,正气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盲目使用发汗、攻下或催吐等峻猛的治疗方法,不仅无法驱邪外出,反而可能进一步耗伤正气,加重病情。因此,治疗时应以扶正固本为主,避免过度攻伐。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这句话描述了另一种特殊情况:患者面色呈现出热象,但病情并未缓解。这是因为患者体内虽有热邪,但由于正气不足,无法通过正常途径(如小汗)将热邪排出体外,导致热邪郁于肌肤,引发身痒。此时,使用桂枝麻黄各半汤这一方剂,既能发散表邪,又能调和营卫,使热邪得以透散,身痒得以缓解。
综上所述,这段描述不仅体现了中医对脉象与病情关系的深刻认识,还展示了中医在治疗疾病时注重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的原则。当然,在实际应用中,还需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等因素,由专业中医师进行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原文: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 芍药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黄(去节)各一两 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这段描述出自中医经典《伤寒论》中的桂枝麻黄各半汤方。桂枝一两十六铢(按汉代度量衡,一两等于二十四铢,所以这里实际上是桂枝一两又加了十六铢,即桂枝的量稍大于一两),与其他药物如芍药、生姜、甘草(炙)、麻黄(去节)、大枣、杏仁等共同组成了这一方剂。
桂枝,作为君药,具有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逆的功效。在这里,它主要用于发散表邪,调和营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