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我的小说只传递希望(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突如其来的质疑声,传到几人耳中。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个穿着朴素的女学生,抱着几本期刊杂志愤愤然,看向众人。
女学生迎着众人错愕的目光,如同英雄一般,昂首挺胸走到他们身前。
“几位老师,我觉得《孩子王》是一部令人失望的作品。”
女学生看向胡为民,一字一句地说。
她神色复杂,有失望,有不解,还有一种理想幻灭的复杂情绪。
胡为民见对方不是来找事的,便诚心请教道:“这位同学,一部作品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不过,我还是很想听一听你的见解。”
“胡老师,我通读一遍《孩子王》后,一开始,我觉得它是一部非常棒的小说,尤其是对谢园的描写,很好的批评了国内对乡村教师这一群体的忽视。
可是,等我静下心来重新阅读,我发现了小说中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对谢园教师这一身份的塑造。
这个问题很严重,是对教师这一职业的严重美化!
咱们国家真有谢园这样的老师吗?
他为了学生心甘情愿在贫苦乡村教一辈子书,拿着微博的工资,受尽委屈,还失去了自己养了十几年的狗,最后他的学生死在了回村支教的路上,他自己也因病死去。
胡老师,您觉得真有这样的老师吗?我知道写小说不可避免地需要夸张化,但谢园这个角色已经不是在夸张了,而是在造神!”
说到最后,女同学面色十分严肃,“胡老师,《孩子王》本可以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批判现实的小说,但你对谢园这一角色的塑造,毁了它,真是太可惜了!”
胡为民认真听完了女同学的想法,怎么说呢,是文学界一种比较传统的想法。
这个年代文学界对现实批判性小说主角的刻画有一套公式。
他们的主角多为边缘化或受压迫的"小人物",性格上矛盾性与悲剧性并存,在大背景下,又是特殊运动的牺牲品。
最后通过多种手法,揭示精神创伤,就是这个时代现实批判小说中的一种较为通常的写法。在不少人的概念中,具有现实批判性质的文章就要这么写。
乍一看,谢园也符合上述条件,可认真看过的读者,绝对不会这么认为。
因为《孩子王》的核心就不是反思,不是批判,而是传递希望。
传递希望?
这在不少进步者看来属于离经叛道,是对上层的谄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