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县试(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明清的读书人想当官就必须打怪升级,社学只是筑基和金丹期。要出人头地,共有六道考试,头三场分别是县试、府试、院试,对应金丹、元婴、出窍。通过这三场考试,才有秀才资格。
这三场考试是不糊名的,考生可以交卷时当众跟考官交流,个别才气过人的考生甚至会提出让考官加试自己。一旦加试过关,考官当场就会宣布考生通过考试。很多穿越小说都有考官出题,穿越者当场对答惊艳所有人,一举过关的桥段。
我大清不忍心见考生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别出心裁搞出一个捐官制度。过去的朝代,普通人给朝廷捐钱捐粮,只能获得一个头衔和待遇,掌不了实权,没有印把子。
我大清是从头到尾,明码标价出售实职的带兵武将、知县、知府、布政使、尚书,钱证两讫,童叟无欺。财主在户部交了钱,转身就去隔壁吏部兵部领告身。这就类似于外挂作弊器了。
可惜杨植没有穿越到大清,不然以他现在的财力,怎么都得买个知县,何至于涎皮搭脸去探陆知县的口风,期望知县漏题。
元宵节过后,一切事务又正常起来。农民准备春耕,商人准备出行,工坊的工人陆续回到工业区上工,而县衙门八字墙上贴出布告,二月照常进行县试。
赵大张二也活动起来,整日里朝出晚归,行踪不定。现在关于红花教的信息都是袁守诚在处理,杨植也没有时间过问,整天拿着半册《孟子》研究里面可能出的试题。
这年头的读书人比拼的都是内力,要想不被社学老师劝退,就得背下《四书》;要想考上秀才,就得背下几十上百篇范文,考试时先揣摩题目的意思,再拐弯抹角把范文东拼西凑成一篇文章,文章再怎么牵强附会都要跟题目挂上钩。
杨植穿越至今,杂务颇多,在读书人的内功上有所欠缺。幸好拜吉安府、南昌府的辅导教材所赐,已经把《四书》里面的句子按德行、立功、施政等条目分类并有相应的范文,自己记下来就是。
自从元宵节牵过手后,未过门的老婆郭雪胆子大了许多,时不时炖一锅鸡汤送过来,吃得杨植脸都胖了一圈。
布告贴出来,衙门的礼房就开始接受考生报名,报名表上写上姓名、年岁、籍贯、身高相貌,同时还填写本生祖父母三代,过继的祖父母三代。每名考生还要找两个秀才担保,这些当然难不倒杨总旗。
外人看着杨植很紧张的样子,连冯氏这几天都小心翼翼,斩鸡杀鱼的动作都轻了许多。但是杨植评估了一下,自己已经知道了考试范围,这一下就比其他考生少了八成的盲目复习时间,再加上本地土着一向爱好打打杀杀,读书人实在不多,自己通过县试的概率是九成九,做出紧张的样子是为了让自己的过关非常有说服力。
凤阳县的读书人确实不算多,在江西、三吴地区的某些考试大县,每个县的考生乌泱乌泱的,县里得专门准备考棚。凤阳县就不需要,借县衙门的院子和大堂就可以当考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